在吉林石化公司,有一位从普通钳工成长为行业标杆的产业工人,他就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建修公司东部检修车间维修九班班长、高级技师崔岩。
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崔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载誉归来后,他指着吉林石化机械实训基地那面名为“三杰·道路”的荣誉墙说:“是吉化的平台足够宽广,才让我们员工成长的步伐坚定。这个荣誉让我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要更好地服务吉化事业的发展。”
5月1日,当人们沉浸在节日氛围中时,崔岩像往常一样来到吉林石化乙烯装置“心脏级”设备——裂解气压缩机组旁巡检。他认真观察设备运行状态,仔细聆听震动,触摸设备表面温度。对于崔岩来说,节假日和深夜加班是工作常态。作为乙烯装置的检修人员,他深知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必须迅速响应,将影响降到最低。
2014年的夏天,刚刚大专毕业的崔岩背着行囊站在吉林石化厂区门口。这个辽宁抚顺农村走出来的青年不会想到,10年后自己会成为全国劳动模范。那时的他只知道,要像儿时放羊时数清每只羊羔那样,摸清厂里每台设备的“脾气”。
乙烯装置被称为石化企业的“心脏”,而崔岩班组所负责的裂解气压缩机组恰是心脏里最精密的一个“心房”。为了练就“听音辨症”的绝活,他在十年间,积累并记录下不同工况下的设备声响等相关数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旁,画满了只有他自己能看得懂的符号和文字。“设备就像会说话的病人,震动是咳嗽,异响是呻吟。”如今,他已经能够通过细小的声音变化判断设备运行状态。
2018年的夏天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8月17日,婚礼前一天,这位新郎官还在备战吉林市职工技能竞赛。此前所有的筹备和彩排,都是新娘独自完成的。次日下午,婚礼刚结束,他就从抚顺赶回吉林,回到了技能竞赛场上。8月19日,沾着喜糖味道的工作服见证了他摘得桂冠的瞬间。赢得冠军那一刻,他感慨地对前来为他打气助威的妻子说:“军功章有你的一半!”
2024年大检修期间,德国进口的Z8101减温减压控制系统突发故障,崔岩大胆提出了手工刮研方案。这一方案在当时看来非常冒险,因为手工刮研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设备损坏。但是崔岩对自己的技术充满信心。在方案获批后,他凭借精湛的技术,将泵盖平面度精确控制在规定范围,提升了密封面强度,成功确保了装置按计划开车。
这样的“急诊”故事在崔岩的工作中屡见不鲜。在吉林石化机械实训基地,徒弟马东海指着一套机械装置骄傲地说:“这个气阀安装工具就是我师傅发明的。原来在安装气阀的时候,我们要到设备下面安装,既费时又费力,还容易受伤。发明这个工具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它的支撑来快速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和装配质量。像这样的发明,我师父做了30多件。”
崔岩指着自己发明的一件量具说:“以这个量具为例,我们在训练的时候,需要用到大量这种量具。这种量具的精度要求很高,一般我们零件的加工精度要精确到0.01毫米以内,也就是头发丝的1/7那么细。有些非标准件,没有固定的标准,也没有相应的参数,所以机床加工是相对比较困难的。我们就自己发明更加精细的量具,确保精度达标甚至超过标准。”
据了解,崔岩发明的气阀安装工具让检修效率成倍提升,设计的“旋转机械振动故障模拟机”成为培训神器,开发的“一机一码”系统让设备档案随身携带。他还成功攻克了造粒机组异常振动等30多项技术难题。10年间,他推动关键零部件国产化革新12项,领衔研发专用工装30余套,还创造了工作法6项,发表技术论文5篇。这些创新成果从图纸走向实操,累计为企业创效千余万元。
在吉林石化机械实训基地工作室,记者看到崔岩利用电脑数字建模,把设备的内部结构用三维动画360度无死角演示出来。崔岩说:“现在的培训课,我也把这些教给大家,他们看到我课件里展示这些设备的奥秘,有趣又直观。”这种“数字+传统”的培训模式,也是崔岩摸索出来的“传承之道”。“以前拆装十几次才能记住的部件结构,现在通过三维图就能立体呈现了,特别容易记住。”徒弟马东海说。
面对私企抛来的橄榄枝,崔岩始终不为所动。“这些荣誉是公司给我的,吉林石化公司让我站在这个平台上,我要把全部的力量奉献给公司。”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姜岸松
责编 冯荟羽
二审 丁美佳
终审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