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将至,人员流动与聚集、境内游、出境游将明显增多。为保障大家度过一个健康、安全的假期,四川疾控温馨提示:
蜱传播疾病
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4-9月为蜱虫活跃期,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都可能会被蜱虫叮咬。
被蜱虫叮咬后可引起过敏、溃疡、发炎等症状,还可通过叮咬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和动物发病,包括森林脑炎、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
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重症及病死风险高,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还可能传染他人。
主要预防措施
野外活动要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等,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
一旦发现有蜱叮咬,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登革热
登革热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通常起病突然,发热多持续2-7天,可伴有剧烈头痛、肌痛、关节痛、眶后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疹等,退热期可出现全身斑丘疹。
我国登革热高发季节为夏秋季,一般自5月份开始逐渐增多,8-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被蚊子叮咬后,如出现发热、皮疹、肌肉疼痛、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主要预防措施
前往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等国,以及我国周边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老挝等地,需重点注意做好防蚊叮咬措施。
建议穿着宽松、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在皮肤上和衣物上喷酒有效的驱蚊剂。
外出时尽量住宿有空调或纱窗的酒店;没有空调或纱窗时,应使用蚊香或灭蚊气雾剂,并使用蚊帐。
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多次发作后患者可出现贫血和脾大。可导致器官受累,如肝、肾功能受损。重者出现昏迷、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尽管我国已消除本土病例,但输入性风险依然存在,尤其是从非洲东南亚旅行归来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主要预防措施:
防蚊是关键!
出国前: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情况,掌握必要知识,备好驱蚊剂、蚊帐等。
在国外期间:外出穿长袖长裤或涂抹驱蚊剂,住有纱窗纱门的房子,使用蚊帐,尽量避免在夜间等按蚊活跃高峰时间外出。有疟疾症状及时就医,遵医嘱规范治疗。
回国后:若出现发热,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境外旅居史。确诊后,遵医嘱规范治疗。
来源丨四川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