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公交人用坚守守护市民出行。他们在十米车厢与幕后“战场”之间,共同编织起城市交通的保障网。
5月1日5时30分,石家庄市交投集团所属公交集团30路车队南焦场站已亮起车灯。95路车长马莉华正在检查轮胎气压。这是她退休前最后一个劳动节。
6时整,车辆平稳出站。车厢里,“劳驾让座”的提醒声与城市喧嚣交织。红灯间隙,她特意为奔跑赶车的乘客多等15秒。从柴油车到新能源车,从月票到移动支付,马莉华见证着城市公交的变迁,却始终保持着零投诉记录。“能守护大家平安出行,我们的付出就值得。”马莉华抚摸着方向盘说。
“北国商城段客流上涨,请保持间隔!”东部运营分公司一路站务室,调度员王阳阳紧盯智能系统发出指令。黎明前的酒精检测、车辆调度、故障协调……这位“指挥官”的工位上,红蓝相间的调度日志铺满作战地图。
5月2日清早,51路车队场站的检修地沟里,“全科大夫”王宏正在校准新能源车电池系统。22年工龄让他练就“听声辨症”的本领:通过仪表闪烁频率预判隐患,在复杂线路中揪出接触不良的故障点。
油污浸透的工装、布满老茧的双手,换来节日期间零抛锚的记录。“车辆不带‘病’上路,乘客才能安心。”说话间,他又钻进车底排查线路。王宏的同事告诉记者,经他手的公交车总能“药到病除”。
从晨曦到星夜,这些公交人以不同方式诠释劳动价值。(记者 郭莉萍)
(石家庄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