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校老师,我的使命就是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讲透彻。”4月28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公龙刚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他用27年的坚守,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滋养党员干部的精神源泉,被广大学员亲切称为“行走的理论字典”。

让理论课成为“招牌菜”

王公龙始终秉持“精品为王”的理念,开设的20多门理论专题课,成为党校课堂的“金字招牌”。“学员来党校听课,就像去饭店点招牌菜一样,课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理论能否入耳入脑入心。”他形象地比喻道。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活”起来、“动”起来?王公龙有自己的“秘诀”。他带领团队开创了“问题牵引教学法”,让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我们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通过设置现实问题引导学员思考,在思想碰撞中深化理论认知。”在讲解《共产党宣言》时,他将学员分成小组,鼓励提出“刁钻问题”。“有学员问‘马克思是德国人,他的理论为何适合中国?’我就用中国实践的‘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来一一回应,让学员看到理论的实践力量。”这种互动式教学,让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思考,他主讲的“《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课程,先后获评中央党校精品课和全国干部教育好课程。

王公龙还是理论传播的“破圈者”。作为首讲嘉宾,他连续参与“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讲”“二十大精神二十人讲”系列多媒体党课,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受众超3亿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跨越山海,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公龙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

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王公龙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他多次用英文为来自亚非拉国家以及德国、美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学员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梦”等课程。

“每一次对外教学课程都需要精心设计,从选题、撰写中文提纲和中文讲稿、翻译成英文讲稿、制作英文课件、搜集视频资料、反复试讲和修改等,一堂专题课的完成需要先后经过10多道工序。”王公龙表示,“向外国人讲好课,需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打动他们,讲述生动的故事。墨西哥学员问‘中国如何治理河流污染’,我就讲‘河长制’的具体运作;美国学员疑惑‘中国的民主与西方有何不同’,我就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来解答。”王公龙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阐释新时代中国理论、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得到了各国学员的充分肯定。部分教学专题被专门录制,作为中联部对外教学的示范性课程。

用严与爱托举年轻人

在同事甘梅霞的眼中,王公龙是“严师”更是“引路人”。“2022年申报中央党校精品课时,我因觉得要求过高而想放弃,王院长亲自鼓励我,还逐字逐句帮我修改讲稿,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甘梅霞说,“他就像是‘老黄牛’,对学术严谨、对工作敬业的态度,也深深影响着我们。”

“年轻人是党校的未来,要给他们压担子、搭台子。”王公龙推动教学改革,鼓励年轻教师参与国家课题,自己则甘当“幕后参谋”。在他的指导下,学院两人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两位副手成长为教研骨干和学校教研部门主要负责人。“我现在花大量时间看年轻人的讲稿、改课题,有人觉得‘这是在替别人做嫁衣’,但看到他们成长,比自己拿奖更高兴。”

原标题:《王公龙:用27年的坚守,让党的创新理论“动”起来〡奋勇争先实干家》

栏目编辑:顾莹颖 图片来源:受访者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赵菊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