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君

周三,美乌两国在华盛顿签署的矿产资源协议,在中文互联网上掀起了激烈讨论。

这份被某些人曲解为"卖国条约"的文件,实际上为乌克兰的生存发展开辟了关键通道。

当我们抛开情绪化标签,仔细研读协议文本便会发现:这不仅是战争状态下乌克兰能争取到的最优方案,更预示着国际反侵略联盟的实质性成型。



协议的核心条款简明有力:双方共同设立"重建投资基金",美国提供资金技术,乌克兰保留全部资源所有权。

具体条款中明确规定,任何参与资助鹅战争机器的国家或个人,都将被排除在重建利益分配之外。

这相当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对侵略者竖起了隔离墙。值得关注的是,协议删除了早期版本中争议性的5000亿美元赔偿条款,代之以更务实的利润再投资机制——所有基金收益必须用于乌克兰本土建设,美方不设债务追索权。这种"造血"而非"抽血"的设计,在当代国际协议中实属罕见。

对比去年泽连斯基访美时的谈判挫折,这次突破来之不易。2月那场被称为"灾难性对话"的会晤中,欧洲势力过度介入导致谈判破裂的教训犹在眼前。

此次协议签署前,美国刻意排除第三方干扰的举动,展现出构建直接战略伙伴关系的决心。正如法国《世界报》观察到的,当马克龙试图加入会谈时遭到明确拒绝,这种"去中介化"的处理方式,确保了关键议题的高效推进。

协议的战略价值远超出经济范畴。在军事层面,它锁定了美国持续提供防空系统的承诺;在政治层面,首次以书面形式确认了"鹅全面入侵"的定性;在道义层面,构建起排斥战争受益者的国际准则。这些条款共同构成对侵略者的三重绞索:军事上持续消耗,经济上封锁孤立,道义上彻底污名化。

俄方显然感受到协议带来的压力。协议签署前夕,莫斯科高调宣布将举办史上最大规模红肠阅兵。这种虚张声势恰恰暴露了其战略焦虑——当乌克兰获得系统性支持时,侵略者只能依靠武力表演维持国内叙事。



但现实数据揭示的真相更为残酷:俄央行最新报告显示,过去三年军费开支吞噬了65.5%的新增债务,货币超发量达51万亿卢布,通胀率累计突破43%。这种依靠"经济毒品"维持的虚假繁荣,正在将整个国家推向崩溃边缘。

《经济学人》2024年末的封面文章用罕见肯定语气预言:俄经济将在2025年崩塌。该刊1983年准确预测苏联解体的历史记录,为当前判断增添了沉重分量。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能源领域——美国即将启动的二级制裁,将彻底封堵俄绕过制裁的灰色渠道。当战争机器失去能源输血,前线攻势必然难以为继。那些整齐划一的阅兵方阵背后,是无数俄家庭破碎的未来。

观察家们开始探讨战争终局的可能形态。历史经验显示,"朝鲜停战模式"或许最具参考价值,通过划定实际控制线实现停火,但法律层面维持战争状态。

这种安排既保留乌克兰收复领土的法理依据,又为战后重建争取时间窗口。协议中十年期的合作规划,暗示各方已为长期对峙做好准备。值得玩味的是,美国虽未承诺直接驻军,但通过矿产协议构建的经济纽带,实质上形成了比军事同盟更持久的绑定关系。

乌克兰的复苏蓝图逐渐清晰:借助西方资金技术开发矿产资源,利用农业优势保障粮食安全,依托战略地位吸引产业转移。这种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与战后德国的"马歇尔计划"、韩国的"汉江奇迹"异曲同工。

不同的是,数字时代的重建将更注重可持续性,协议特别强调环境评估和社区参与,避免重蹈资源诅咒覆辙。当第聂伯河畔的炼钢厂升级为绿色能源基地,乌克兰或将成为东欧产业转型的标杆。

当然,质疑声始终存在。有人认为协议缺乏明确的安全保障条款,担忧美国会有始无终。但现实主义的视角告诉我们:在国际政治中,经济依存往往比书面承诺更具约束力。

当美国资本在顿巴斯矿区形成实质利益,当德国车企依赖乌克兰锂矿供应,这种利益共生关系自然衍生出安全需求。正如协议中埋设的"排俄条款",看似经济规则,实为安全机制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而言,这份协议既是机遇也是警示。马克龙被拒之门外的尴尬场景,暴露出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边缘化趋势。若不能尽快落实千亿欧元援助计划,欧洲恐将失去战后重建的主导权。那些空谈"战略自主"却行动迟缓的政客,正在消耗欧洲最后的地缘政治资本。

矿产协议之后,美军可能进驻乌克兰矿区的风声,配合着5月1日五角大楼5000万美元军售的官宣,让莫斯科的抗议显得愈发苍白。



在戴维斯-蒙森飞机坟场,安-124运输机正将拆解的F-16运往波兰,美方嘴上说着"备件",但谁都知道这些部件能让多少欧洲捐赠的战机重生。乌克兰空军的蜕变,正在这些报废金属的流转中悄然完成。

站在历史转折点回望,这份矿产协议的价值远超文本本身。它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抗侵略不再停留于口头谴责,而是形成制度化的反制体系;它证明遭受侵略的国家可以通过战略设计转危为机;它预示着重构中的国际秩序将更加注重规则约束。当乌克兰工人操作着美国设备开采锂矿时,他们开采的不仅是矿产资源,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

那些质疑"正义不够纯粹"的声音,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现实:在国际政治丛林里,绝对正义如同沙漠中的清泉——固然珍贵,但若执着于等待完美方案,最终只会渴死在寻找的路上。

这份不完美的协议,恰恰是现实世界里能实现的最大正义。它没有童话般的美好许诺,却为乌克兰人民争取到继续抗争的资本,这正是战争阴云下最珍贵的礼物。



战争还在继续,但转折已然降临。不是因某位政治强人突然良心发现,而是因为某个民族用血肉证明:有些土地,注定无法被征服;有些人民,永远不愿做奴隶。这或许就是泽连斯基那15分钟会谈的真正遗产,让世界明白,乌克兰手里最硬的牌,从来都不是F-16或爱国者导弹,而是永不跪下的膝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