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最熟悉的父母突然变成了 “陌生人”,你会怎么做?方红权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1
父母老了,却遗忘了过去
方红权怎么也没想到,一场看似与自家毫无关系的车祸,会彻底改变一家人的生活轨迹。
2019 年,在那场陌生人的交通事故现场,方红权的母亲竟整整发了 5 个小时的脾气,任他怎么劝说都不愿离开,仿佛这场车祸就发生在自家。
这个反常的举动,让方红权联想起母亲此前种种奇怪行为。
从 2016 年起,母亲的记忆力就越来越差,她会莫名其妙地把锅碗瓢盆拿到卧室,转眼就忘了自己做过什么;
在厨房急得满头大汗,以为家里进了贼,实则是她自己把厨具藏了起来却不记得。
而父亲同样出现了类似状况,方红权一开始只当是老人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可母亲在车祸现场的异常表现,让他隐隐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带着不安,方红权带父母去了医院,最终得到一个残酷的诊断:
两位老人几乎同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老年痴呆”。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
我国 60 周岁以上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已超 1000 万,每年新增病例高达 30 万,位居世界首位,照此趋势,到 2050 年患者数量将飙升至 2700 万。
这个被称为 “大脑橡皮擦” 的疾病,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2
坦然接受,勇敢面对
面对患病的父母,方红权的生活瞬间乱了套。
父母的记忆就像一团乱麻,时而觉得自己是少年,时而又以为回到青年,甚至有时还以为刚成亲,吵着要回早已拆除的老房子。
这可不是简单的怀旧,对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来说,这种记忆错乱会加重他们的焦虑和不安。
这是因为他们大脑中负责记忆和认知的区域受损,导致过去的记忆片段被打乱重组,而他们又无法分辨现实与过去的区别。
为了安抚父母,方红权绞尽脑汁。
有一次,父母又在收拾行李要回老房子,方红权看到父亲把行李扎得很整齐,突然有了主意。
他买来两朵大红花,像领导表彰一样奖励给父母,夸父亲行李收拾得漂亮,赞母亲指挥得好。
没想到这招还真管用,两位老人捧着红花开心了两三个月。
但这种 “新鲜感” 总会过去,后来父母又故态复萌。
这时,方红权又想到新办法 —— 带父母去他们老同学家。
虽然父母嘴上还念叨着老房子,但这次出行让他们的病情稳定了不少。
在这个过程中,方红权不断变换角色,有时是儿子,有时是邻居,有时是领导,通过这种角色扮演。
他在心理学上运用了 “情境适应” 的原理,为父母创造一个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 “虚拟场景”,从而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可照顾两位患者谈何容易,方红权也有撑不住的时候。
其实,他自己还是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
一边是患病后不认识自己的父母,一边是内心的痛苦与煎熬,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换作谁都难以承受。
大多数时候,父母不记得他是那个被他们呵护长大的儿子,他还要抛弃儿子的身份,去配合父母发病时的各种情况。
但长期的相处,也让方红权慢慢找到了打开心结的钥匙。
3
无论什么时候,亲情都是刻在骨子里的
一天晚上,方红权忍不住在房间痛哭,心疼父母也心疼自己。
哭声吵醒了母亲,那一刻,母亲竟无比清醒,眼神和语气都回到了从前,她抚摸着儿子的头,问是谁欺负了他。
这一瞬间,方红权突然明白:父母还是父母,他们只是被疾病困住了,并不是情感上抛弃了他。
这种认知,在心理学上属于 “认知重构”。
他不再把父母的遗忘看作是情感的背叛,而是将其视为疾病导致的行为,这种心态的转变,极大地缓解了他内心的痛苦。
后来,方红权想到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 用社交媒体直播。
他告诉父母这是在开会,手机那头的观众就是与会人员。
父母十分配合,尤其是母亲,对着镜头大方地说:“欢迎各位参加本次会议。”
父亲以前是会计,算盘打得好,方红权就给父亲买了算盘,让他在直播间表演。观众们也暖心配合,不断出题、夸奖。
这个做法,既分散了父母的注意力,又能让父亲活动大脑。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一种 “社会支持” 与 “认知刺激” 相结合的方式。
直播为父母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社交场景,满足了他们被关注和认可的心理需求,同时算盘练习等活动也能一定程度上延缓大脑退化。
方红权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坚韧与爱。
他的坚守,就像心理学中的 “ABC 理论” 所说。
事件(A)本身并不能决定结果(C),人的信念(B)才是关键。
尽管被抑郁症困扰,方红权却凭借对父母的爱和信念,一次次走出绝望。
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对家人陪伴和社会关怀的迫切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归属与爱是人的重要需求,家人的照顾和社会的关爱,能给予患者和家属强大的精神力量。
“陪伴,是最长情的良药。” 方红权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意义。
在照顾父母的这场艰难旅程中,他既是守护者,也是被治愈者。
希望每一个被阿尔茨海默症困扰的家庭,都能像方红权一家一样,在爱与陪伴中,找到冲破困境的力量,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