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有位书法家叫李广辉,在当代书法界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的书法功底极为深厚,还特别有创新精神。在不少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中,他多次斩获奖项,实力那是有目共睹。
李广辉不仅自己书法写得好,在教学上也是一把好手。他凭借着自己对书法的独到见解,还有多年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带出了好多书法爱好者。那些经他指导的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书法比赛里常常能捧回奖状。而且,不少学生在他的教导下,都成了国家级书法协会的会员。从这些学生取得的成绩,就能看出来李广辉在书法教育这一块,取得了特别了不起的成就。
就说在全国第二届楷书作品展上,李广辉拿出了一幅大字楷书作品,叫《雅量含高远,诗书见古今》。这幅作品一亮相,就收获了评委和观众的一片好评。作品的尺幅特别大,那笔力,雄浑有力,每一笔都像是带着千钧之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大字楷书独有的魅力。在传统书法艺术当中,小字作品往往因为写得精细、韵味隽永而备受赞誉;大字作品则因为气势磅礴,特别有视觉冲击力,吸引大家的目光。李广辉的这幅作品,大胆地在大字楷书艺术上进行尝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让人眼前一亮。
中国古代书法里,大字楷书多通过摩崖石刻流传到现在。字迹历经风雨,气势仍很足。唐代时,楷书以端庄大气闻名,但字的直径不是特别大。后来时代发展,书法展示方式和人们欣赏习惯不断变化。古人常在书斋里慢慢品味书法之美,现代人则更愿意在宽敞展厅里观看书法作品全貌。
当代书法展览中常出现巨幅、拼接形式的作品。这是艺术表达的需要,也因时代发展、展览方式变迁。这类作品流行,不能只怪创作者,而是社会审美和展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品外在形式变了,书法内在写法也得创新。唐代楷书达巅峰后,其形态变化比其他书体更稳定。这种稳定,既体现楷书的经典地位,也反映出楷书创新难度大。楷书规范、严谨,任何小变革都需要创作者有深厚功底与独到见解。
当代书法家李广辉没有被难题困住。他的楷书作品融合多种传统书法精髓,包含魏碑的古朴雄浑、颜体楷书的圆润饱满,部分笔画还有隶书特点。这种融合体现李广辉书法功底深厚,且勇于创新。
李广辉的楷书对联在全国书法展上脱颖而出。评委看重的不只是作品外在形式,还有作品展现的内在气势。作品整体风格豪迈大气、宽博敦厚,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种气势源于作者创作时果敢用笔、书写状态自信。每一个字都充满张力和生命力,体现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在书法展展厅,李广辉的作品尺寸巨大、风格独特,能让观众感到震撼。但观众细看、品味后,会发现作品存在一些细节问题。
第一,作品里字形大小变化突兀。像上联中 “雅” 和 “远” 这两个字,与另外三个字相比,大小差异太大。书法创作时,字形大小变化应遵循规律与节奏,以此维持整体和谐、平衡。要是变化生硬、突兀,就会让人觉得书写者对作品失去控制,破坏作品整体美感。
其次,作品在融合不同书体时存在问题。部分字用了魏碑写法,部分字有颜体楷书特点。书法创作中融合多种书体是创新尝试,关键是妥善处理书体间关系,实现整体和谐统一。若处理不好,作品风格会杂乱,缺乏统一性。
再者,作品中的墨色运用存在问题。墨法是书法艺术重要表现手段,运用恰当能增强作品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李广辉的楷书对联里,有几处飞白处理刻意,不自然流畅,给人感觉 “火气” 重。这种处理方式没让作品更好,反而降低了作品整体格调。
李广辉的楷书作品在全国楷书展上得以展示。但从客观角度看,这件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存在不足,未达到高水平。主要问题是某些方面显得刻意、不自然,比如融合多种书体时较为生硬,字形大小变化不够圆融。
在书法艺术探索中,李广辉的行草书作品呈现出更成熟、自如的状态。其行草书用笔流畅,笔势连贯,体现出自然之美。每一笔划都能看出作者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底,对书法艺术有深刻理解。
李广辉创作行草书时,能把握书法节奏与韵律,作品在动态中呈现静态和谐。他的行草书作品气息雅正,既醇和又灵动,带给人美感与精神愉悦。相较其楷书作品,行草书更能体现李广辉的艺术风格与个性。
书法艺术创作需要持续探索、实践。李广辉尝试创作楷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不过这也是他艺术探索道路上的宝贵经验。积累这些经验并加以反思,未来创作楷书或行草书时,他有望更进一步,创作出更多高水平且富有个性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