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越剧演员陈丽君在接受采访时误称贾宝玉是贾府“长房长孙”,一下子冲上了热搜。
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苗怀明教授说了,贾府长房是宁国府的贾珍,荣国府的长房长孙应为贾琏,而贾宝玉只是二房贾政的次子。
其实这个不用大教授来说,贾宝玉在贾府的排行问题,是每个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的。陈丽君确实是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
类似错误在公众人物中并不罕见。就说北大原校长林建华,也曾在2018年北大120周年校庆演讲中,将“鸿鹄”误读为“鸿浩”,并将“莘莘学子”误读为“菁菁学子”。
有点尴尬,但你若说产生了多么实质性的负面影响,那也说不上。正如苗怀明教授所言:“说错了没必要抹黑,但需以错为鉴。”
陈丽君的情况更特殊。她是一个越剧演员,与文化相关,但非文化研究者。
她主演的越剧《我的大观园》场场爆满,票房创戏曲演出纪录。在舞台上,她将贾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评价“仿佛从书中走出来的一样”。
这种对角色的精准把握,恰恰说明她对贾宝玉的精神内核有着深刻理解。至于宝玉是“长房”还是“二房”,是“大爷”还是“二爷”,就宝玉在荣国府里的位置来说并没有本质区别(他就是嫡派继承人),并不影响艺术表达的完整性。
况且,贾宝玉实在太有名了,早已定型了,基本上并非必须通过读原著才能理解他。
实际上有个现象倒值得注意:当观众为陈丽君的贾宝玉喝彩时,没有人关心她是否熟读《红楼梦》;但当她在采访中说错一句话,却被放大为“文化素养缺失”。
我觉得这里有点对演员职业的误解。
演员的核心能力是“共情力”而非“知识库”。陈丽君12岁进入艺校,每天清晨5点练功,深夜12点才回宿舍,这种高强度训练持续了20年。
在越剧《新龙门客栈》中,她突破传统小生形象,将亦正亦邪的贾廷演绎得入木三分,证明了其“一人千面”的表演天赋。
这种对角色的解构能力,比记住贾府族谱更难能可贵。
更重要的是,陈丽君的表演正在重塑越剧生态。她主演的《我的大观园》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许多00后为了看她的贾宝玉,第一次走进剧院。
这种“破圈”效应,比文化常识更有文化传播价值。
当然,我这样说也不是说“犯错有理”。有那么一会儿,我甚至为陈丽君感到有点尴尬。
因为本人一直非常支持陈丽君,也非常期待她能演一版《倚天屠龙记》里的赵敏和《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坚信会非常成功。
我甚至怀疑那位记者是不是存心不良,要么记者本身也不知道贾宝玉是荣国府二房次子,不然怎么不纠正(直播的话)或者剪辑修正一下呢。
不管怎么说吧,虽然不算什么“塌房”,这次采访也为陈丽君敲响了警钟。
作为拥有百万粉丝的越剧顶流,她的言行具有“文化传导链”效应。粉丝可能将错误解读当作“权威阐释”,普通观众可能把谬误当成“知识干货”。这种风险,在流量时代尤为突出。
所以既做不到全能,这里建议陈丽君以后把精力更多地聚焦在专业领域。演员的主战场是舞台,而非访谈节目。陈丽君完全可以减少非专业领域的发言,用表演代替言说。“戏曲演员的台词在戏里,不在话筒前。”
实在是为了文化传播的需要而接受采访,那还是花点时间好好审核内容,避免常识性错误吧。这并非“过度防御”,而是流量时代的必要策略。
然后在紧张的训练、排戏之余,对改编自经典名著的作品、人物,精读原著仍是必要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富贵闲人”本质、对封建礼教的反叛,都需要从文本中汲取养分。
建议陈丽君结合越剧剧本,重点研读与角色相关的章节,而非泛泛而读。当然,咱们别以“红学专家”的标准去要求她。毕竟天才也不可能是“六边形战士”嘛!
就像跳水天才全红婵,若拿她不会讲英语去批评她,那问题不在她,而在批评者啊!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