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最后一跳前,记分牌上和陈芋汐只差0.



1分。场馆里所有人盯着水面,连呼吸声都听得见。这个2007年出生的姑娘,此刻正站在10米跳台边缘,发梢还滴着水。

故事得从2021年东京说起。14岁的她第一次参加奥运,跳出466.20分破世界纪录。

那时她躲在教练身后笑,说“想给妈妈治病”,没人想到这句话让全网记住了这个真实的小姑娘。

三年后巴黎,她和陈芋汐又站上决赛台。两人穿同款队服、留相似发型,连动作都有四轮一模一样。第三轮陈芋汐选了难度高0.

1的动作,反超比分时,看台上哥哥全进华攥紧了手里的国旗。“红婵名字里有红,国旗也是红的。

”他后来抹着眼泪说的这句话,让好多人跟着红了眼眶。翻开奖牌表才发现,她的金牌数早不只是奥运3金。2023年福冈世锦赛,她单人双人各拿一金,实现大满贯;2024年巴黎,单人和双人跳台金牌入账;就连2025年北京水立方总决赛,搭档陈芋汐又以350.

88分夺冠。但2025年瓜达拉哈拉站的银牌,像个不和谐的音符。那天她走下跳台时,嘴角轻轻抿了抿,眼里有一闪而过的失落。

可谁能要求一个不到18岁的女孩永远赢呢?争议其实从她成名就没停过。



有人说“和陈芋汐同场,她压力会不会太大?”有人盯着她的体重变化,担心“控制饮食对发育期孩子好不好?

”更多人喜欢的,是她训练时咬嘴唇较真动作,累了直接瘫在泳池边的真实。“她哪是跳台明星,分明是把邻家妹妹的日常,跳成了世界冠军的样子。

”有网友这句话说得实在,毕竟赛场上太多“完美人设”,可她总在镜头前露出小奶牙笑,让人觉得亲切。

数据不会说谎。



和陈芋汐的双人组合,从2022年起没丢过一块金牌;单人项目大满贯,更是把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金牌拿了个遍。但比金牌更打动人的,是她面对镜头的笨拙。拿了金牌不说场面话,只说“开心”“累”“想回家”;被问到未来目标,挠挠头说“先把动作练稳”。

这种不刻意的真诚,在套路满满的娱乐圈里,反倒成了最难得的闪光点。我个人认为,全红婵的走红藏着大众的情感投射。

我们看着她从害羞小女孩长成奥运三金得主,仿佛见证了“努力就有回报”的现实版。

她的每块金牌都带着成长的印记——改动作的疼痛,控制体重的坚持,面对对手的从容。

但也该想想,当聚光灯一直照着这个小姑娘,她是否还有机会像普通孩子一样长大?赛场上的0.

1分差距会被记住,可生活里的0.1分喘息空间,对她同样重要。如今她18岁了,世界泳联发文祝贺,网友翻出她历年夺冠瞬间。

有人发现,从东京的466.20分到巴黎的425.

60分,分数变了,不变的是入水时的利落。就像她面对银牌时的反应——没有痛哭流涕,只是默默复盘,转身又投入训练。

这种“输得起”的心态,或许比金牌更珍贵。

当掌声和争议都成为日常,这个年轻的跳台女王,正在用自己的节奏书写故事。她跳的不是水花,是无数普通人看见光的瞬间。至于未来还有多少金牌,或许没那么重要——毕竟,能在聚光灯下保持真实的自己,已经是比冠军更难的挑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