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当一声,窗玻璃抖得像筛糠!
”5月2日晚,在德雷克海峡捕鱼的老张盯着手机地震警报直发愣。
手机定位显示震中就在船东偏南百来公里,他赶紧往驾驶舱跑,海面上的浪花不知何时变得白花花一片。,这个连接两大洋的“魔鬼水道”,会在一小时内接连蹦出7.
4级、7.1级两次强震。
德雷克海峡本就以风大浪高闻名,宽近千公里的海面下,藏着平均3400米的深沟,最深能没过五千米。地震发生时,智利最南端的麦哲伦大区正迎来冷雨夜,预警短信像炸雷般在居民手机里炸开:“立即撤离沿海!
”当地渔民回忆,警报响起时,码头的潮水突然退下去好几米,露出平时看不见的礁石,老人们直喊“海龙王发怒了”。中国地震台网和欧洲机构几乎同时通报震情,可震级数据却有点“打架”,一个说7.4级,一个报7.
5级,让关注的人心里直犯嘀咕。
更让人紧张的是,智利大学地震中心提到威廉姆斯港也有强震,这地方离震中不过百公里,会不会是连锁反应?
国家预警发布中心随后发声,说地震可能引发局地海啸,却特意强调“不会影响我国沿岸”,这话让守在电视前的渔民老李松了口气。但智利那边的情况可没这么轻松,麦哲伦大区的沿海公路上,车灯连成一条长龙,老人抱着毛毯,孩子攥着玩具,往高处转移。
有当地居民在社交平台发视频,海水退去时,沙滩上横七竖八躺着缺氧的鱼,可半小时后,海浪又轰隆隆地卷回来,比平时高了不少。这就让人想不明白,德雷克海峡远离大陆,为啥智利要这么紧张?
原来这海峡北边就是南美大陆最南端,海啸波跑起来可不管水深水浅。
我国海啸预警中心的专家打了个比方,说震源深度10公里的浅源地震,就像往水盆里扔大石头,溅起的水花就近厉害,远处就没啥浪了。可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这种远在南极边上的地震,会不会偷偷影响咱们的天气?
毕竟海洋和大气是连着的,老辈人都说“海动必有妖”。数据显示,德雷克海峡的海况向来影响南半球西风带,可这次地震发生在秋末,南半球即将入冬,会不会让南极的冷空气提前串门?智利的防灾部门倒是很干脆,直接让沿海万人撤离,宁可多跑几趟,也不冒半点风险,这种“宁可十防九空”的做法,引来不少点赞。
但也有人嘀咕,两次地震间隔才11分钟,是不是属于“前震-主震”模式,后面会不会还有更大的?这问号悬在当地人心里,一时半会儿落不下。
我国自然资源部的通报里,反复提到“局地海啸”,可“局地”到底多大范围?是几百公里还是上千公里?
信息留白让不少人忍不住琢磨。从地图上看,德雷克海峡像道天然水闸,西边是太平洋,东边是大西洋,这么剧烈的震动,会不会让两大洋的水流“打架”,影响全球海洋环流?
我个人觉得,面对这种远海强震,咱们普通人既要相信科学预警,也得留个心眼,多关注后续的海洋监测数据,毕竟大自然的脾气,谁也摸不透。
就像智利那些连夜撤离的居民,虽然折腾了一宿,第二天发现没啥大事,但防灾意识强总比事后后悔好,这道理搁哪儿都适用。地震后的第三天,德雷克海峡的风浪渐渐平息,可关于这次地震的讨论还在继续:深海地震的监测能不能更精准?跨国预警机制还能怎么优化?
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但有一点很清楚: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永远得保持敬畏,多一分准备,就少一分风险。
说到底,地球打个“喷嚏”,咱们就得跟着“擦鼻涕”,只有把预警网织得更密,把防灾课学得更透,才能在天灾面前多些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