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一篇记录旅游时的序,写得特别好: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这篇出自魏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序》不仅是在书法上造诣高,成为后来者学习书法的楷模,同样在诗文境界中也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古人旅游时的场景与现代人的人挤人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我们开着车、拿着手机拍照,而王先生是写字。

从“五一”倒计时开始,就有很多人为了“五一”这个节假日开始造势了,打卡网红地、专门为汽车炫锅的场地、美食一条街、夜间灯会等等,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成为了外来人必须去玩的风景地。

还有的地方将工业区改为风景区的。

当然,这个假期结束后就会有一大堆“繁华”的数据出现,并且还会有一大堆人来解说这个数据背后我们的市场是多么有力。

比方说某公园接待游客一百多万人次,某地食堂开放了,短短几天吃了一千多斤大米,一千多斤猪肉等等。

当然,还有到著名的山顶看日出的,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睡在厕所也是旅游项目,这项目应该是终生难忘的,应该是回味无穷的。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五一”这个假期有多长时间?来回路上走的时间又有多少?正儿八经玩的时间或者说消费的时间有多少?

这些数据背后又代表着什么?

其实就是消费。

用消费拉动经济,本来这种想法看上去是没有问题的,可是细想一下又觉得哪里不对。

毕竟这个假期只有短短的几天而已,又不是说我们的生活天天如此,如果我们的生活天天都是像这样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话,就更好了。

消费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并不是说大家在假期里花了多少钱,而是说大家的消费水平在什么段位。

这个段位的一个标准就是中产阶层的占比是多大,我们的数据是20%-40%左右,准确地说在30%上下浮动,而发达国家的数据是60%多,像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等国家基本在64%左右,他们的中产占比远远比我们高得多。

为什么一些奢侈品大多是来自国外的,像LV、古驰、范思哲、卡地亚等等。

有多少人会为一条定制的皮带买单?

再回来说一下将工业区改为景区的,当年日本北海道夕张市,当时因为煤矿业兴盛,后来试图转入旅游行业,提出了“夕张蜜瓜”和“浪漫旅游”为核心的计划,到了2006年,负债高达 ‌353亿日元‌(人均负债约 ‌500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不到25万元‌),远超其财政能力。2023年人口仅剩 ‌7190人‌(较峰值减少94%,峰值人口为11.7万),老龄化率超 ‌50%‌。

主要原因就是客源不足和重复利用率低,绝大多数游客都是一次性的,去第二次的很少很少,王羲之去兰亭在历史上也只是留下了一次记录而已,并不是每年都去那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