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西尔·阿拉法特 (Yasser Arafat, 1929-2004年) 是20世纪国际政治舞台上最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国际社会对其评价褒贬不一。笔者认为阿拉法特在晚年独揽大权、用人惟亲、财务不透明等做法损害了他本人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形象, 给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拟对阿拉法特晚年的过失行为和影响进行论述, 并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客观因素。俄罗斯总统普京:“阿拉法特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和争取巴勒斯坦建国的斗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英国首相布莱尔:“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民族运动的象征,他领导巴人民与以色列实现了历史性的和解。”

阿拉法特1964年第一次来华访问,直到去世,来华十多次,先后被毛、周、邓、江多次接见。

并且,65年5月巴解就在华建立了办事处。办事处于1988年升格为大使馆,1990年由突尼斯兼任驻巴大使,1995年在加沙设中国驻巴民族权力机构办事处,2023年6月,中巴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相比之下,仅仅作为创新全面伙伴关系的以色列,在官方外交关系的级别上和巴勒斯坦相比就已经低了。

但是,官方归官方,以色列长期以来的在华民间口碑更多的是以“犹太人”的标签保持的,中国有大量引进的文学作品描述欧洲的反犹主义,而二战历史的欧洲部分又与对犹太民族的种族灭绝政策息息相关,与此相对的则是日本军国主义在华进行的各种屠杀和三光政策。

因此,以色列在民间的口碑是有感情基础的。

但是也仅仅是如此罢了,近年来因为以色列的屯垦行为和阿拉法特死后的巴解组织逐步被以官方招安,在各种消息渠道都逐渐出现了哈马斯等等抵抗力量的声音。

以色列的口碑,也就随着巴勒斯坦小孩对着以军装甲车辆投石块的视频与图片的不断出现,而不断下滑。

没有什么东西是一夜之间可以突然崩溃的,口碑也是。

如果说拉宾和阿拉法特的握手言和,可以真正的为两个民族带来和平,那么今天的悲剧就不会再上演,但现实却是,1993年本可以让两国人民从此走上和平之路的《奥斯陆协议》签订后,1995年拉宾本人便被暗杀,而阿拉法特本人也在2003年被以色列官方以“和平绊脚石”为由逐出巴勒斯坦,次年客死巴黎。

两国方案随着以色列右翼政府在约旦河西岸的强硬推进,以及非法定居点的增长而彻底破产,同时让世人看清了以色列的本质。

巴勒斯坦反间谍官员萨拉赫·哈拉夫曾对英国传记作家阿兰·哈特说,阿拉法特每次遇险都能化险为夷,其中“60%是靠他自己的鼻子,30%是运气好,10%是安全机构的作用”。

阿拉法特于1989年当选为巴勒斯坦第一任总统。被称为“巴勒斯坦国父”,是巴勒斯坦的精神领袖。

阿拉法特头上总缠着黑白或红白相间的方格头巾,头巾包扎的形状颇似不规则的巴勒斯坦地图,这成了阿拉法特的特有标识。对于头巾颜色的含义,阿拉法特的解释是:“白色代表居住在城里的居民,红白方格代表沙漠中的贝都因人,而黑白方格则代表农民。”

中国是第一个与巴勒斯坦建交的国家。阿拉法特是毛主席的忠实粉丝,研读了不少主席的著作,尤其喜欢主席的《愚公移山》,读了很多遍。鉴于巴以军事实力悬殊,阿拉法特借鉴中国的“游击战”,领导着巴勒斯坦人同以色列展开斗争,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近一二十年来,断断续续流出的针对加沙的封锁和打击,也让全世界都看清了以色列的嘴脸。

阿拉法特晚年听从了中国的一些建议,他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名好战分子变成一名和平主义者,他的理想也从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而死,变成了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而活。

阿拉法特后来改变了对以色列的战争策略,开始通过政治和谈来谋求巴以和平。

因为对巴以和解有功,1994年,阿拉法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但在中东,阿拉法特被称为“恐怖之王”。

阿拉法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后,一些曾经的受害者联名反对,直到现在都还在向诺贝尔奖委员会申诉。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因“病毒性肠胃炎”,医治无效去世。

2012年,阿拉法特逝世8年后,在他生前用过的日用品中检测出了246.7毫贝克剧毒物质钋( po )-210。而这些剂量的钋足以毒死20个成年人。钋﹣210是一种剧毒物质,其毒性是氰化物的2.5亿倍(氰化物对人致死剂量是0.1克)。只需一颗尘埃大小的钋﹣210,就足以取人性命,而且没有解药,它是放射性杀伤武器中的极品。

阿拉法特他到底是被谁毒死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