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信息来源:维基百科,安徽网友@皖韵野甲

如果你在河里面钓到个大甲鱼,这时候一位老大爷突然跑过来说让你放生,你是放还是不放?



近期,安徽一位男子在网络上发视频,并讲述了自己的一段遭遇:今天钓鱼钓了个大甲鱼,老人说这个起码50年了,要放生,我就笑笑,珍珠(鳖)就珍珠(鳖),还50年呢?老铁们,我说的对不对?

从男子发的视频可以看出,一只体型巨大的甲鱼正趴在水里,一口咬着鱼钩挣扎,从它的脑袋大小就能看出,这甲鱼个头真不小,起码有十多斤重。



图像来源:安徽网友@皖韵野甲

如果是中华鳖,寿命在30-50年,长到10几斤可能要十年以上,老大爷说这只甲鱼起码50年,可能有点夸张。



更何况,这只甲鱼,有经验的老手如果瞅一眼它的脑袋,就能判断它并非中华鳖,而是外来物种——珍珠鳖。

难怪钓鱼男子表示:“放生?不存在的,我放生姜!”



这话在一些网友听起来,可能不太舒服,老大爷让你放生,你不放也就算了,为啥还要说“放生姜”,这不是气人吗?

其实,男子说“放生姜”也并非没有理由,因为这只甲鱼确实是外来物种——珍珠鳖。

虽然它只露出个脑袋,但凭借我多年的钓鱼经验,断定它绝非中华鳖。因为,二者的脑袋外形有很大的区别。



珍珠鳖的脑袋更宽一点,而中华鳖的脑袋则比较尖。同时,珍珠鳖的皮肤呈现棕红色,而中华鳖皮肤多为深绿色或者黄色。

同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珍珠鳖的背甲前缘,有一排珍珠一样的颗粒。

虽然男子钓获的这个大老鳖,看起来有点模糊,但从其宽大的脑袋就可以判断,这是一只珍珠鳖。



有网友看了视频后也断定:“(这是只)珍珠鳖,两年就这么大,外来物种。”

可能是老大爷被这只老鳖庞大的体型给震撼了,误认为它是本土的中华鳖,所以要求男子将其放生。



珍珠鳖是一个外来户,这家伙比咱们本土甲鱼生猛多了。

它们的老家在佛罗里达州,随随便便都能长到20斤以上,近年来一些地方的街头,时常有人用木棍栓一个大甲鱼,其实这玩意就是珍珠鳖,但它却常常被冒充为中华鳖,一些心地善良的老人看了于心不忍,就将其高价买了放生。



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但不能行善,还给生态带来一定隐患。

珍珠鳖两年就能性成熟,一年能下四窝蛋,每窝少说二三十枚。这个繁殖速度要快于本土甲鱼,如果在自然水域安家,无疑是抢占本土龟鳖类生物的生存空间。

随着这几年大家对珍珠鳖的科普,不少网友已经认识到了它们的真面目,不再一味地要求放生。

一位湖北网友称:“放,必须放,多放点姜,辣椒,不然压不住腥味。”



这位网友的话糙理不糙,对待外来物种,能吃的一定要吃掉,如果不能吃,可以无害化处理。

珍珠鳖虽然生长速度快,但肉质还算可以,不少地方能卖到15-20一斤,如果在野外钓到这么大一只珍珠鳖,拿回家给家人加个餐,也是不错的。

但放生就算了。



虽说"放生积德"这四个字,是一种传统美德,但前提是要懂得科学放生才行。

其实,珍珠鳖只是外来物种入侵的冰山一角。你知道吗?我们国家已经有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球威胁最大的100种入侵物种,已经有50余种入侵我国,它们的到来会严重威胁本土物种的生存。

同时,因为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破坏,我国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2000亿。



举几个例子,就能看得很清楚。比如鳄雀鳝,很多地方为了抓它不惜抽干湖水,这个经济损失起码达到百万元的级别。

而红火蚁、加拿大一枝黄花、非洲蜗牛、福寿螺等外来物种,已经在我国多个地方安家,等大家发现它们的危害时,再去清理已经来不及了。

更让人头疼的是,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前几天我刷到个视频,有人在黄河边放生十几条鳄龟,评论区居然有人点赞说 “功德无量”。这些人不知道的是,鳄龟在野外几乎没有天敌,它们食量很大,会大量捕食本土鱼类,对生态构成一定威胁。

对于外来物种,有一种观点是只要能吃,就不怕它们泛滥。其实这也是错误的看法,罗非鱼可以吃,被称为“白肉三文鱼”,但自然水域泛滥的罗非鱼,已经让两广一带的钓友苦不堪言,它们已经完全抢占了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因为——水中能吃的东西都被它们吃光了,其他鱼类根本活不下来。

所以,上面那位安徽男子说"我放生姜"的态度,算是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做法。有时候,不要看到大甲鱼就说是“百年灵鳖”,更不要随便要求他人放生,因为保不齐这些东西就是外来物种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