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网络中,“00后”是个复杂多变的群体。

他们中的少部分,是年少有为的代表,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专长,实现了父辈们从未达到的成就。

也有一部分00后,因成长环境完全不同于80、90后,主体性较为突出,并且正在通过自己的三观,为当下社会带来些许改变。

还有一小部分,因为家庭尚有能力托举,不再相信“吃苦是福”的那一套老旧价值观,早早躺平享受这个世界。

最近在一部英剧里,就有这么一位00后女孩,在短暂参观了养老院的日常后,就立志要即刻躺平退休。



这精神境界看着十分抽象,却又不知不觉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痛点——《你本该做的事》



剧中的女主,是个21岁的啃老宅女。

她没上大学,也没有工作,每天窝在家里靠父母养活。

故事开场时,她正躺在床上,等着爸妈外出给她带饭回来。



然而,女主等来的却是警察的到访,他们宣布了一个不幸的事实——女主的父母出车祸双双去世,两人的遗体支离破碎,现场还有准备给女主带回去的饭。

让警察意外的是,女主没有当场悲伤痛苦,反而因为饥饿难耐,决定先把饭吃了……



之后,按照父母的遗嘱,女主把他们的骨灰撒在了海边,自始至终也没有大家预想中的那般悲伤。

其实从女主的反应就能看出来,她是一个被父母溺爱多年的标准废柴。

在父母的保护下,她可以随心所欲,不上学不工作,不锻炼不社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未有过被强迫的人生体验。

父母深知女主的问题急需解决,于是早早地立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双亲去世后,女主可以继承母亲名下的房产,也就是她当下居住的地方,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先完成清单中的所有事情



这份清单的内容包括:学会看钟表,开个银行账户,学开车,对他人展现同情心,去露营,学游泳……总之,就是一些女主“本该做的事”



这些事情看似平常,但都是女主从未做过的事情,由此也可见女主早已被父母惯得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遗嘱公布后,最愤愤不平的是女主的小姨,因为她只从姐姐那里继承了她送给姐姐的一张地毯,她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房产,那栋房子是姐妹俩父母的遗产,当初让姐姐一人继承就已经吃了大亏,现在房子又被外甥女继承,自己真的是被完全忽略了。



而最不能让小姨接受的,是她不相信废柴女主能守好这栋老房子,就凭她的颓丧劲儿,没几天就能把房子霍霍没了。

于是,小姨吩咐自己的继子,时刻关注女主的动向。

万万没想到的是,小姨很快就从女主那里听到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她收留了一个被妻子怀疑是恋童癖而赶出家门的中年男人,正准备把爸爸的衣服送给他穿。



小姨听到“恋童癖”这个词瞬间暴走,火速前去查看情况。

一进门,就看到那个中年男人跟继子靠在一起,他们正在玩“扭扭乐”的派对游戏,这下真的让人忍不住往坏处想。



小姨不由分说,把中年男人赶出家门,对方没有反抗,只是强调自己不是坏人。

事实上,那个叫加里的中年男人,是女主的驾照教练,一切还要从父母的遗嘱清单说起。

女主办完父母的葬礼后,如往常一样在家里躺平,没想到一转身发现父母居然又出现在家里,老两口苦口婆心劝着女主,赶紧遵照遗嘱完成清单,终止啃老的生活,做一个正常的年轻人。



女主听了父母(魂魄)的话,走到街头生生拦住了一辆驾照培训车,于是就这么认识了加里这个教练。



女主如同社牛附体一般,在上了一节课之后跟着加里回到他家,十分不见外地蹭了顿饭,跟加里的妻子侃侃而谈。



加里因为女主失去双亲的事情对她十分同情,但妻子却认为女主是个怪咖,夫妻俩因为这事吵架,加里无奈才找女主借宿……

小姨听完整个过程,顿时恨铁不成钢,她觉得比起遗嘱清单,女主最该做的事就是像同龄人一样,上学、工作、赚钱、买房。



这话戳中了女主的另一个神经,第二天就直接找到小姨,让她在小姨工作的药店上班。

但想也知道,女主试着接待了一个顾客,就因为缺乏基本常识被小姨扫地出门。小姨夫这时提议,不如跟着他去送快递,工作内容简单,不需要多复杂的技巧。



女主尝试的过程中,跟着小姨夫来到了一家养老院送货,她发现住在里面的老人,竟然跟自己如此地相似,同样是半死不活地瘫在沙发上,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被责怪,而且他们的父母也都去世了……

这种脑回路清奇的归属感,让女主决定当场退休,赖在养老院不走了,还打算跟一位老太太成为室友。



想也知道,女主很快就被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发现,被气呼呼的小姨带走了……

剧集之后的情节,基本也围绕这个套路,思维广、欢乐多的女主,总是突发奇想去做一些她从未做过的事情,然后以抽象的方式把事情搞得乱七八糟,比如带着大家做煎饼,结果小姨吃完直接进了医院。



其实这类讲述“废柴”生活的影视剧,国内国外拍了不少,比如之前跟大家聊过的《我的事说来话长》《我只是还没有全力以赴》《走走停停》。

本质上这些故事的主角都是同一类人,他们拒绝成为世俗观念中的“正常人”,不去主动掌握求生技能,实现社会价值,但又一时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以致于困在了一个停滞的状态。



《你本该做的事》中的女主,可以说有过之而不及,作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她甚至都没有掌握孩童应有的生活常识,经常脱口而出一些让旁人哑口无言的对话,让人看了血压飙升。

但这并不代表女主失去了对周遭世界的感知,葬礼后她在家中依旧看见父母,突发奇想做煎饼的情节,其实已经说明她潜意识里对父母的眷恋和依赖。

的确,女主的父母没有把她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成年人,但女主却在溺爱的家庭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善解人意的技能。

她能在一顿饭的时间里,看出加里和妻子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健康婚姻关系,劝说加里要对妻子奋起反抗。



在养老院里,她也看出了失智老人的精神需求,假装对方的丈夫,陪着一直聊天。



她立志要即刻退休的决定,也像极了当下年轻人不甘做牛马的抽象精神状态。

剧中的女主的确是个废柴,但现实生活中,像她这样的同龄人,也并不是少数群体。

就像开头说的,基于不同于前两代人的成长环境,当下的年轻人物质条件相对优渥,接触到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加之社会文化的快速变迁,他们越来越有机会关注自身成长,对学业、职场、婚姻的观念,都开始有了全新的认知。

当面对这样一个有着全新认知的群体,还依旧用过去的成功学标准去评价、去约束他们的话,无疑是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你本该做的事》里有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女主看到加里被妻子斥责时,忽然想到了自己童年时被同学嘲笑长相,排挤欺凌的经历。

可以想象,或许就是这种一闪而过却又迟迟停留在记忆中的不愉快经历,让一部分高敏感的人变得不再勇敢,宁愿退回到安全地带,不再与这个世界产生连接,“废柴”不过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消极方式。



同样地,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也跟女主一样,背上各种人生任务,升学、求职、成家、立业,似乎一刻也不能停歇,其中一部分不愿沦为NPC的年轻人,于是寻找各种抽象的方式,让自己慢下来,让自己变得有“活人感”。

“废柴”的确是不正常的群体,甚至可以说是抽象,但抽象的事情变多了,说明该做些具体的行动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