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词作者: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赏析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曾任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晚年贬谪惠州、儋州。后赦还,途中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诗、词、文俱佳,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以诗入词”,一变宋词之柔媚绮靡,开豪放一派,清奇雄健,气象恢宏,正如南宋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一生著述甚丰,有《东坡七集》《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定风波》,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又名《定风波令》《卷春空》《醉琼枝》等。以欧阳炯词《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两仄韵,下片四仄韵两平韵。另有双调六十三字及双调六十字等变体。

苏轼这阕词的题目是《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古代士人之间相互酬唱是常有的事,士人写词赠给歌伎也常见,但是,写词赠给朋友的歌伎,却并不多见。大名鼎鼎的苏轼为什么要写一阕词,专门送给好朋友王定国(王巩,字定国)的歌伎寓娘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据说,王定国的歌伎叫宇文柔奴,也叫寓娘,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都城汴梁。当时,苏轼不是因为“乌台诗案”触怒当权者而被贬往黄州吗?他这一去,还牵连了二十多个朋友。其中,王定国受到的处罚最重,被贬到宾州,也就是现在的广西宾阳。宾州位于广南,在宋朝可是个荒蛮之地,连亲朋故旧都难免对落难的王定国避之不及,谁也不曾想到,寓娘却慨然说道:我愿意追随相公,生死无妨。就这样,她随着王定国一路到了岭南,艰辛备尝。五年之后,王定国北归,苏轼为他接风,却意外地发现,老朋友并没有颓唐,反倒意气昂扬。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苏轼试探着问了寓娘一句:岭南风土应该不太好吧?寓娘淡淡一笑,回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一听,大为感动,就填写了这阕词,赠给寓娘。

这阕词是什么意思呢?苏轼说,常常羡慕你这容颜如玉的英俊儿郎,连老天都格外眷顾你,赐给你一位肌肤如雪的美貌姑娘。人人都说听她轻启皓齿,婉转歌唱,仿佛就能回风舞雪,让暑热之地瞬间变为清凉之乡。从万里之外的岭南归来,她竟然焕发了更加夺目的容光,她微微一笑,那清浅的笑容里仿佛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试着问她:岭南瘴疠之地,该是很不习惯吧?她却说:我这颗心安放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乡。

这阕词中的寓娘真是内外兼美吧!就像那岭上的梅花一样,连灵魂都散发着芬芳。寓娘为什么能够“万里归来颜愈少”,就因为“此心安处是吾乡”。同样,苏轼为什么能“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因为“此心安处是吾乡”。寓娘虽然身份低微,在精神上,却是苏轼的同道中人。其实,也不光是苏轼和寓娘,更早的时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忠州,就写下了“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只要胸怀坦荡,俯仰无愧,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就是我们中国文人与中国淑女的风骨和气象。

撰稿:蒙曼

诵读赏析:蒙曼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