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沈城四月芳菲竞放,辽宁高院第7期“审学研”结业研讨会如约而至。“调”以务实,“研”以致用,学员们在“审学研”基地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淬火打磨,他们紧盯司法实践堵点痛点,在实践导师的指导下分析案例、开展调研,在理论导师的辅导下潜心进行理论研究,最终形成一个个司法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

近日,辽宁高院“审学研”基地内,第7期“审学研”驻院研究员、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鉴铭宇就《院庭长案件阅核工作机制调研分析》与《司法大数据分析方法与结果运用》2个结项课题作汇报分享,来自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的专家学者与辽宁高院部分青年干警代表及第7期“审学研”驻院研究员参与研讨交流。

压实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责任是是司法责任制落实的重要环节,院庭长案件阅核工作机制是有效抓手。课题《院庭长案件阅核工作机制调研分析》,对2024年全省法院阅核工作运行情况进行实证化对比,对案件阅核的方式、领域、结果、效果及各地区的差异情况进行全景式、多维度分析,以阅核工作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价值为依托,总结阅核工作机制在落实司法责任制等方面发挥的重要成效,剖析制度优化与执行层面的突出问题,深入思考进一步发挥阅核工作机制优势的举措,真正以改革的思维解难题、破困局、促提升。

课程导师和专家学者们结合对研究成果的分析与理解,围绕“院庭长案件阅核工作机制调研分析”纷纷表达自己对这一研究成果的思考和期待。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王旭伟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措施都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前提、逻辑层次和实践价值。该课题的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宽思路,提升研究成果的纵深度。


辽宁大学教授 李丽峰

此次关于院庭长阅核机制的研究以辽宁实践为样本,在方法论上可以突破地域壁垒,参考借鉴其他地区法院的经验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结论,观点颇具创新性。


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 张翼非

建议分类分级制定阅核模板,如针对简易案件开发智能筛查模板,嵌入自动校验规则,针对疑难案件设计“类案对比+风险预警”交互式模板,针对重大案件定制多维度评估矩阵,强化说理指引和证据链审查提示等。


东北财经大学政法学院讲师 孟铂林

建议基于全省法院全年阅核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以“发改情况”“信访情况”为因变量,以“阅核案件占比”“阅核意见采纳情况”等为自变量,测算阅核机制对审判质效的实际影响。


另一课题《司法大数据分析方法与结构运用》,鉴铭宇立足横向与纵向双重视角,引入大量实践数据、案例,深入分析大数据在优化审判流程、提升案件质效、辅助业务决策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探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挑战,为司法实践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思考。

针对这一课题,辽宁师范大学李伟教授提出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专业人士合作的可能性,同时建议通过试点推广实现技术支撑和应用。辽宁大学孟醒副教授建议在司法大数据深度应用中,构建智能数据应用校验机制。沈阳师范大学周琳副教授表示要注重数据的公正性,特别是避免数据壁垒和统计标准不一导致的偏差,同时建议充分发挥司法大数据在法律检索和类案指引方面的作用……

“作为一名青年干警和青工委委员,在院党组的带领下,在资深法官的传帮带中,我既收获了裁判理念与实务技能的双重提升,也在司法改革前沿课题的攻坚中锤炼了本领。期待有更多青年干警乘此东风,以‘青蓝相继’之势推动辽宁法院审判人才培养实现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的新气象。”辽宁高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守晶在发言中分享道。

实践导师、辽宁高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徐迈表示,辽宁法院坚持“精细化、一体化、闭环”管理,充分发挥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体检表”作用,以数据为基础,以会商为抓手,以整改为关键,将问题导向贯穿始终,做实做优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管理,促推审判工作提质增效。鉴铭宇对案件阅核和司法大数据应用场景的探索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下一步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真正发挥理论研究服务审判实践的作用,让审判实践检验理论成果。

研讨会上,思想碰撞的火花四溅,这也是辽宁法院以“人才智力引擎”驱动审判能力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辽法“答卷”中,“审学研”一体化机制持续输送着破局攻坚的青春力量。

审核丨黄艳辉

编辑丨秀 姿

文字丨李 雪

视频丨辽宁法治报社

融媒体发展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