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是智慧的化身,因此也被尊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在之前的文章中()已围绕 《大智度论》 中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概念对佛教的智慧作了较为粗浅的解释,那么怎样才能契证呢?获得了这些智慧又有什么好处呢?
先就一切智来说,众生不了解因缘所生、空无实体的道理,于是执假为真,迷惑颠倒,于一切假相追求执取,为假相所转,而不能转相,故随着假相在虚假不实、变迁无常之中;因此而生灭不停,生死炽然。佛法教我们识破假相,则不随生灭相转,乃能证入不生不灭的涅槃。然而并非可以一蹴而就的,必先解悟其道理,进而修炼其定力,然后才能契证其境界。待契证此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产生智慧力量,永超生灭假相之缚,才可以称为真正证得了“ 一切智 ”。所以一切智就是契证一切法空的智慧力量,有了这种智慧力量,便迥异凡夫众生,世间一切生灭境界,不论铜墙铁壁、水火刀兵,乃至生老病死,一一皆能超脱,不为所缚。开此智者,即名阿罗汉,为小乘教法之极果。三智之中此智虽然最浅,却已为世间一切学术宗教所不能及。
其次说道种智,诸法唯识所现,十界差别,似乎十分的繁杂,其实将之归纳起来,不外 众生界 (九界,包括六凡法界和声闻、缘觉、菩萨三圣)与佛界二方面的状况而已。众生界重点在九界众生之“病”,佛界状况重点在佛之“药”。因为九界众生皆有无明之病,佛则已断尽无明,故能为“大医王”,开出种种法门药方,医治众生病。所以道种智就是为大乘菩萨之智慧,大乘菩萨自度度他,须了知众生之无明病况,又须了知佛之法门药方,方能“应病与药”、对机说法。而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所以相应地,法门也就千差万别,佛教常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就是这个意思。何种法门适合何种根性,菩萨皆须一一知之,这样才能广度众生而无所障碍。道种智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道指诸佛的道法,种指众生之因种(根性),道种智就是能以诸佛之道法发起众生之善种的意思。
最后说一切种智:一切智知法总相,乃阿罗汉之智;道种智知法别相,乃菩萨之智;一切种智通达总别,知法实相,乃佛之智。六凡众生执着诸法假相为真;阿罗汉能知其缘生体空;菩萨不但了知体空,且能知其一一缘起假相差别;佛则不但了空知假,且能通达其横遍竖穷之实相体,故空假圆融、万法一如,像这样的智慧才是究竟佛智。佛开发了一切种智,则能发挥出其无边大用,因为既然契入无始终、无边际的实相本体,则没有了时间的迁流,也不受限于空间的隔碍,与宇宙同寿,与万物一体,心能转物而不为物转,优游自在,究竟解脱。像佛经中所说芥子纳须弥、长劫入短劫,诸佛如来这些不可思议的神通力用,都根本于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