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的伦敦郊外飘着细雪,李鸿章裹着貂皮大氅,手指被英国湿冷的空气冻得发僵。

军工厂老板马克沁搓着手哈气,指着眼前这挺黑黝黝的铁家伙笑道:"中堂大人,这宝贝半分钟能打断腰粗的大树!"话音未落,枪口喷出的火舌就把三十米外的橡树拦腰斩断,木屑像雪花般簌簌落下。



李鸿章手里的暖炉"当啷"掉在地上。

他在《泰晤士报》记者拍下的照片里总绷着脸,可这会儿眼珠子瞪得溜圆,三年前黄海上的炮声犹在耳边,要是北洋水师有这等利器,何至于让日本人的"吉野号"耀武扬威?



"方才打了多少发?"他顾不得捡暖炉,辫子梢都沾了雪水。

"三百发!"翻译刚说完,就听见老头儿倒吸凉气:"这得糟践多少银子呐?"

黄马褂里的算盘

其实李鸿章兜里揣着慈禧的密旨:"西洋奇技可酌情采买"。可自打五年前修颐和园挪了海军经费,户部的账本早成了烫手山芋。

去年《马关条约》赔出去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朝廷十五年的岁入。



马克沁不知道,眼前这位颤巍巍的老头刚在德国克虏伯工厂砍价,十二门新式岸防炮硬是被他磨下三成价码。

此刻他摸着机枪水冷管,心里拨的却是另一把算盘:一发子弹顶五斤白面钱,这"铁扫帚"扫上半个时辰,够京城百姓吃半月赈灾粥。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有段戏特传神:李鸿章对着满朝文武吼:"买炮的钱要从牙缝里省!"可转头就给老佛爷送翡翠屏风贺寿。这憋屈劲儿,跟他在伦敦攥着机枪扳机发抖的手一模一样。

子弹打穿的遮羞布

那年头北京城流行个笑话:八大胡同的姑娘都认得洋枪型号,因为总有兵爷拿军饷押枪换春宵。

金陵制造局倒是仿制出三十挺"赛电枪",可工匠把德国图纸上的钢制零件换成熟铁,打两梭子就卡壳。



李鸿章何尝不想多买?甲午年平壤战役,清军用的加特林机枪突突冒火,愣是把日军堵在山沟里三天。

可子弹打完那日,叶志超带着官兵撒丫子跑出朝鲜速度创纪录。老李在奏折里写:"非器不利,实弹尽而气泄也",这话藏着多少心酸?



倒是东洋人学精了。

日俄战争时,乃木希典用马克沁在旅顺屠了两万俄军,转头就把缴获的机枪架在台湾总督府,那枪身上还刻着"金陵制造局光绪二十四年造"。

如果历史有扳机

1997年香港回归前,九龙寨城拆迁队挖出个铁匣子。里头除了发黄的《马克沁采购清单》,还有张泛潮的便笺:"此物甚利,然糜费过重,暂购三挺试之"。落款正是李鸿章的花押。



史学家总爱假设:要是当年买上三百挺会怎样?看看非洲战场就明白,1893年,50个英国兵用四挺马克沁屠了3000祖鲁勇士,子弹钱还没颐和园一块太湖石贵。

可大清的问题从来不在几杆枪,紫禁城里老佛爷正让太监扮观音菩萨呢,昆明湖上的石舫倒是德国进口的,可那玩意能挡炮弹吗?



真给淮军配上自动机枪,保不齐叶志超们逃命时多几件累赘。电影《甲午风云》里有句词儿特扎心:"炮弹里装沙子的事儿,比日本人炮弹还准!"

马克沁后来跟朋友喝酒吹牛:"那中国老头哆嗦得像片树叶"。



他哪知道,李鸿章哆嗦的不是身子,是算盘上怎么也凑不齐的军费。老李回国前还是咬牙买下三挺机枪,藏在运丝绸的箱笼里,江南制造总局的工匠们拆开一看,膛线都快磨平了,敢情是英国人的二手货。



二十年后,北洋军在滦州兵变用上民24式重机枪,那子弹嗖嗖的跟泼水似的。可你猜怎么着?张勋复辟时,辫子兵把机枪架在紫禁城头,打的还是自家百姓。

如今军博里那挺"光绪年制"马克沁,扳机上还留着道指甲掐痕。



导游说这是李鸿章试枪时掐的,其实哪是呢?那是1987年拍《北洋水师》时,陈宝国入戏太深给掐的。倒是有件真东西,大沽炮台遗址挖出的子弹壳,底火凹痕整整齐齐,全是当年没舍得打的训练弹。

历史就像那挺总卡壳的仿制机枪,哑火的时候比响的时候多。李鸿章那句"太快太贵",说到底不是嫌枪贵,是嫌这破船补窟窿的银子,怎么填都填不满啊!

参考资料标注:

1. 《李鸿章历聘欧美记》中华书局,1997

2. 伦敦《泰晤士报》1896年报道原件影印

3. 电视剧《走向共和》《甲午风云》场景还原

4. 《清史稿·兵志》机枪采购档案

5. 马克沁公司1896年销售记录(大英博物馆藏)

6. 《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档案》上海市档案馆

7. 日本防卫省《日清战争史料汇编》

8. 《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

9. 《金陵兵工厂史料》南京出版社,2005

10. 《马克沁机枪与近代中国》清华大学学报,201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