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老船工李大爷蹲在包河边上抽烟,盯着窄窄的河道直叹气:“就这河能跑大船?”2025年4月,河南省一份内河规划让商丘成了焦点,“1+4+6”港口布局里,商丘港赫然在列。
可打眼一看商丘市区的包河,宽不过二十米,浅滩处水草扎堆,任谁都犯嘀咕:这能通江达海?规划图上藏着另一笔账——沱浍河航道,由沱河、浍河组成,全长340公里,河南段147公里直通安徽。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两条河因修闸没配套船闸断了航,可老辈人都记得,从前浍河上商船往来,沿岸集镇热闹得很。“现在沱河水质达标了,三类水!”商丘航运部门的人解释,早年因污染被卡的复航条件,如今终于解开了。
永城港区施工现场更让人吃惊:14个千吨级泊位初见雏形,码头岸线超千米,设计年通过能力近600万吨。这和包河的“袖珍”形成鲜明对比,有人说商丘是“借河行船”,不靠市区河道,靠市域内的沱浍河打翻身仗。
争议点就在这儿:论市区河道条件,商丘确实不突出,可论区域优势,它卡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铁路公路早成网,就差水路拼图。
水运的账算起来太诱人:同样运煤炭,水路成本是陆运的五分之一,永夏煤田的优质无烟煤,就等着这条低成本通道南下。安徽段的浍河已经在忙复航,河南段的永城港区工程量完成85%,塔吊林立的场景,让质疑声弱了几分。
规划里还有步“暗棋”——周商永运河,一旦连通周口港、商丘港、永城港,豫东地区的货物能直入淮河,再下长江。可也有人担心:河道复航后,船闸调度、岸线开发能不能跟上?毕竟断航几十年,配套经验得慢慢攒。
“你说怪不怪,包河看着不起眼,背后藏着条‘黄金水道’。”商丘货运司机老张的话,说出了不少人的意外。
从地理看,商丘港像个纽扣,把淮河支流和中原腹地扣在一起,未来不光运煤运粮,集装箱运输也有规划。但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沱浍河河南段还有部分河段需要拓宽,沿线桥梁净高够不够,都得逐一打通。
我个人觉得,商丘这步棋下得巧,借淮河支流盘活豫东交通,算是摸着老河道的“脉”了。想想看,当千吨级货船从永城港区出发,经浍河入淮河,商丘就从“旱码头”变成“水旱码头”,这变化多大?
不过话说回来,内河航运周期长,得耐住性子投、持续地建,不能只看眼前河道宽窄,得看长远路网怎么串。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水上的“路”更得修好,商丘的港口梦,成不成,还得看后续的工程能不能接上力。河道宽窄不是命,盘活水路才是金,商丘的通江达海梦,正从图纸往河里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