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承认不同的文化将最终导致电影在类型生产上的截然不同,但奇怪的是,虽然国内没有生长西方魔幻类型的文化土壤,但《哈利·波特》依然在国内取得了票房佳绩,而相比之下,同样成为北美票房前十的《纳尼亚传奇》系列和《魔戒》系列却在国内稍显逊色。《哈利·波特》系列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一种近似于跨越文化的巨大成功。这让我们不得不将目光再次聚焦在其故事本身。也许其作为一种类型成功的代表,有着自己更深层次的文化奥秘。这种奥秘就是其所提供的情感路径与原型人物跟中国市场的深度契合。

首先,《哈利·波特》是一个孤儿复仇的故事。传统中国故事里的《赵氏孤儿》,以及《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都是这种孤儿型的典型人物。这种孤儿形象是国内观众所熟悉及同情的,也就是主人公不能是简单的父母双亡,不能是仅仅有着孤儿院长大的背景,这种类型的孤儿应该出身名门世家,如果不是因为一场浩劫,原本是出生在罗马,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偏偏他的父母遭受了灭顶之灾,可能是出于冤情,也可能是被人陷害,总之,他们父母的亡故成为他们人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旦观众对其父母的死耿耿于怀,对这个孩子遭遇的一切充满了意难平和惋惜,那么他们必然将对这个孩子的未来充满期待。哈利·波特仿若西方版赵氏孤儿,在观众万众期待中长大。

《赵氏孤儿》里,程婴为了救赵武子主动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哈利·波特的成长更是跟无数的牺牲绑定。其中,最动人的是“混血王子斯内普”和“阿兹卡班的囚徒小天狼星”。西弗勒斯·斯内普是一个痴情于哈利·波特母亲莉莉的悲剧人物。从小被校园霸凌的他一开始是食死徒阵营中的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斯内普也是第一个被怀疑的反派。童年的斯内普父母不和,到学校与詹姆等人争斗,并被自己唯一的朋友莉莉抛弃。童年的经历让他成为麻瓜及麻瓜出身歧视者,却始终没有遇见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于是成年后误入歧途为伏地魔卖命。直至莉莉为了保护哈利死在伏地魔手上,斯内普才幡然醒悟。电影对斯内普进行了堪称完美的改编。原著中,斯内普无法控制狭隘的私欲,想要通过惩罚哈利来报詹姆当年之仇。小说里的斯内普是一个小心眼,有着明显性格缺陷,永远活在阴暗中的人。甚至电影中点睛之笔“他有着与莉莉一样的眼睛”是邓布利多用来提醒斯内普不要被仇恨所蒙蔽的最后防线。但在电影的呈现中,他强忍着对哈利的厌恶,将自己置身于最危险的境地,默默承受一切的误会,甚至承担着杀害邓布利多撕碎自己灵魂的风险,只为履行着自己的承诺,最终为哈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体现出了忠贞爱意的最高境界。



电影中的斯内普是一个非常符合东方审美的不完美英雄形象。这个角色有着一种东方阴郁,像极了一个忍受千般痛苦为胜利潜伏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谍战英雄。相比之下,《纳尼亚传奇》《魔戒》系列中,明显没有这种亲近东方文化的人物角色。这些剧集中的主人公,因为缺少悲惨的身世,没有承担巨大的牺牲而很难让中国观众共情。我们承认《魔戒》中甘道夫的死亡也很感人,但甘道夫的死是为了大义,而不是单纯为了主人公个人。斯内普最终虽然是为正义献身,但邓布利多那句“他有着和莉莉一样的眼睛”贯穿了斯内普整个人物的始终。中国观众共情于个体的情感,而与痴情且勇敢的斯内普相比,“阿兹卡班的囚徒小天狼星”更适合东方文化的人物。

保护教子的信念支撑着小天狼星成为第一个成功越狱阿兹卡班的人。哈利的这位教父跟他一样有着不幸的童年,两人同为格兰芬多学院,都是扣分大王,冲动体质,也同样都是校园风云人物,总是登上报纸头条。命运的相逢让小天狼星想尽一切办法,冒着被通缉的危险,陪伴哈利。电影中,小天狼星的饰演者以大反派的人设出场,却完成了剧情的极地逆转,一个有着摇滚气质的英国男星加里·奥德曼,狠狠拿捏了反转版暖心教父的人设,将疯狂与优雅、绅士与不羁、睿智与敏感都表达得恰到好处。原著中“小天狼星之死”成为电影最让人意难平的情节。

小说中,伏地魔得知了小天狼星和哈利之间的情感连接,用梦境设下陷阱,制造了刑讯小天狼星的假象,引诱哈利进入。哈利果然中计,被食死徒瓮中捉鳖。危难时刻,小天狼星冒着被通缉的危险带着凤凰社成员赶到。这是小天狼星的一场必死之局。原著章节“帷幔那边”写道:小天狼星躲过贝拉射出的一道红光,他大声嘲笑她:“来吧,这不是你的水平。”他喊道,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第二道红光正中他的胸膛。笑容还没从他脸上完全消失,他的眼睛惊愕地瞪圆。小天狼星坠落的过程似乎十分缓慢。他的身体弯成一个优雅的弧线,向后跌入了挂在拱门上的破烂的帷幔。哈利看见,他的教父坠入那道古老的拱门时,那张曾经英俊、现已消瘦憔悴的脸上混杂着恐惧和惊讶。他消失在了帷幔的后面。帷幔像被大风吹着一样摇摆片刻,又恢复了原样。

电影中将这段情节改编成了小天狼星与哈利父子联手,合力击倒了卢修斯,但是被贝拉偷袭。一道绿光击中小天狼星,他倒入拱门,跌入帷幔。拱门连接生死,帷幔分隔阴阳。在某个瞬间,小天狼星甚至将哈利看成了自己的挚友詹姆·波特。他带着对詹姆以及哈利的深情缓慢地跌入了帷幔,消失在帷幔后面。这个瞬间让无数中国影迷为之泪目。

斯内普和小天狼星的牺牲,其实就是《哈利·波特》拿下中国市场,至今依然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的根源。因为有着这样义无反顾的牺牲,《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18年后再次修复上映,依然在中国取得了1.7亿的票房。因为有着这样的亲情与友情的守护,使得环球影城里,哈利·波特园区永远是最火爆的场景。

单纯的奇遇和冒险、夸张的视觉奇观,也许永远无法在中国市场获得巨大的成功,诸如《哈利·波特》同类型题材《黄金罗盘》等片甚至票房惨败。因为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让他们所钟情于电影等所有文化产品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刺激,而是揪心的情感体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