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达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十大重要新发现出炉!

今天,

让我们跟随考古发现的脚步,

揭开这些文物的神秘面纱。

  近日,记者从达州博物馆获悉,达州市“四普”进入第二阶段以来,全市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4402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00余处。经专家从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等多方面综合评比,最终遴选出十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新发现文物。

  据悉,在此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我市组建专业普查队伍18支,普查参与人员800余人。达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应保尽保”工作的持续推进,以及对渠江流域先秦文化遗址和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专项调查的深入开展,更多沉睡的文物将重见天日。

  此次我市“四普”十大重要新发现,涵盖了从先秦到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涉及宗教、军事、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为研究达州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资料。

石家坝字库塔

屹立两百余年的尊儒建筑

石家坝是通川区北山镇丰登村11组鸡公梁下的一处山间小平坝,坝上有一塔——石家坝字库塔。其塔坐西南朝东北,背倚鸡公岭,下俯印河,左侧是张氏祠堂,右侧有张家大院等遗迹。此塔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是通川区现存最早的字库塔,当地人称其为“宝石塔”。

  石家坝字库塔通高8.5米,平面呈八边形,共九级。塔的下三层为实心,由天然青砂岩巨石修整而成,最大围径13米,现高于地面3.2米;上六层为人工用灰白色砂岩板石砌成的仿木阁楼式空心塔,塔身素面,翘角檐短,层层渐收至葫芦形塔顶,顶层曾垮塌,后被修复。第二层中间是焚纸炉膛,正面有倒U形投纸口,背面镌刻诗文题记,因风化难识全貌,但落款处可见建造时间和捐资人、匠师的名字;第五层右侧开钱纹状花窗式圆孔洞用于排烟。

  此塔的出资人自称“信士”,借用佛塔的形式,暗含其信仰;字库塔体现古人“敬惜字纸”的理念,可知当地有崇文尊儒的历史背景;以天然巨石为塔底,又展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石家坝字库塔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实物载体,为研究达州从清朝乾隆时期至今的社会发展、人口变迁、文化传承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石家坝字库塔。

明德寨遗址

悬崖上的防御性聚居地

大竹县中华镇中华村11组小寨门西北约175米的地方,有一处具有防御贼匪侵扰功能的防御性居民聚居地,名为“明德寨遗址”。此遗址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又名“中华寨”。《绩修大竹县志·民国》对明德寨遗址有明确记载,书中记录其建于当地的中华山顶上,从山垭口步行约200米可到达明德寨寨门。

  明德寨寨门立于悬崖之上,整体保存完好,未出现垮塌,寨墙外就是悬崖。进入寨内,随处可见散落的石柱、石块。因无人居住,寨内生长了不少松树。越过石柱,有一条长约20米的石梯,石梯两侧建筑均已倒塌,现被灌木杂草覆盖。爬上石梯,来到寨内最高处,建筑形态虽已不在,但仍有石柱、石碑、石砖、石板、石刻、房基等文化遗存。寨内遗留有两块石碑,碑文清晰,记录了寨内的规章制度和百姓修缮山寨所捐钱款、粮食等信息。

  明德寨遗址地势险峻,整个遗址平面清晰,文化堆积丰富。其发现对研究该地域军事、建筑和地方历史具有一定价值。

垭角铺古驿道遗址

熙来攘往的明代古道

 明朝时期,大竹县木门镇连接渠县开凿了一条重要道路——垭角铺古驿道。此古驿道位于大竹县中华镇垭角铺村1组,呈东西走向,包含古道1条、石刻1幅、桥梁3处、石龛遗址2处、石碑1通。

  垭角铺古驿道位于华蓥山东麓中段的垭角铺村,山势陡峭,蜿蜒曲折,树木茂盛,依溪而建。有的路段铺以石板,有的凿崖而成,有的遇溪因势建平桥和拱桥。拾级而上,险峻处设有拦马墙,古道最宽处4.3米,最窄处1.5米。古驿道有两处石龛,供奉佛像和道教神像,可供路人休息,也可在此祭拜祈求平安。一幅名为“七块碑”的石刻,高2.1米、宽0.98米、字深0.03米,凿刻于清咸丰年间,位于青山岩东北长882米石板小道(大竹—九盘寺—渠县)的崖壁上,分布面积3平方米,立面呈长方形。石刻竖行从上至下阴刻楷书三行,前刻“王大老爷”,中间镌刻“去思”二字,字高0.68米、宽0.49米,笔画宽0.093米、深0.02米,落款“竹邑王氏敬立”。

  垭角铺古驿道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大竹经济发展、商贸往来、人文交流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石佛岩摩崖造像

盛唐繁荣的佛道文化

 宣汉县红峰镇桥河村7组的石佛岩摩崖造像建于唐天宝年间。

  该造像从左侧起顺山体走向不同,共分3区19龛,整体风格拙朴、简单。此地在盛唐时期流行佛道混合供养,同一龛中存在道教与佛教两种造像并存的情况。其中2号龛(佛道)、4号龛(道)、6号龛(佛)、10号龛(辟支佛)、13号龛(道)为造像主体龛,10号龛右侧刻有题记“唐天宝元年(742年)”,是判定造像年代的主要依据。因多年风吹雨淋,且缺乏维修管理,造像和题记均风化严重,部分造像被毁坏,面部现已残缺不全。

  该石窟造像独具艺术特色,是研究盛唐时期佛教、道教文化传播的实物证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石佛岩摩崖造像。

罗侯氏贞节坊

清代社会道德的体现

宣汉县普光镇陡梯村5组罗家梁的“罗侯氏贞节坊”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宣汉县境内保存较好的石牌坊。2024年7月,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普光镇人民政府上报了该处不可移动文物线索。

  罗侯氏贞节坊坐西向东,占地面积15平方米,上有壁画、石刻等装饰。牌坊本体为石质仿木结构庑殿顶,4柱3间;正面栏额下阴刻“圣旨”二字,左右浮雕文武官员相守,下刻“松筠之节”“冰雪其心”等字,顶部题记年代为“大清道光二十五年”。

  贞节牌坊是清代社会道德的体现,也是研究清代史的重要史料。该牌坊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佛耳岩摩崖造像

雕刻精美的唐代工艺

 渠县土溪镇城坝村8组佛耳岩的“佛耳岩摩崖造像”开凿于隋唐时期。

  该摩崖造像共有造像两龛,原凿于一宽7米、高2.4米、面积16.8平方米的独立岩石上,因地层下陷,导致从第2龛从中部断裂一分为二。1号龛为一平顶敞口龛,龛内造像风化严重,仅存轮廓;2号龛为外方内圆拱形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佛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头部残,身着通肩袈裟,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二弟子双手合十侍立两侧,二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站立于莲台上。

  佛耳岩摩崖造像造型精美,尽管部分受到风化影响,整体仍展现出唐代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唐代佛教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为研究唐代佛教艺术、宗教文化,以及当时的雕刻工艺水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是当地重要的文化瑰宝。

刘家咀遗址

解密先秦的人类生活

 此次全国文物普查,在渠江支流流江河渠县静边镇段南岸,新发现了一处先秦遗址——“刘家咀遗址”。

  该遗址范围为东西50米,南北80米,剖面地层六层。第一层为耕土,厚70厘米;第二层为褐色黏沙土,厚76厘米;第三层为褐色黏沙土夹黑色斑块,厚26厘米,出土了1块灰陶片和1块红褐色陶片;第四层为褐色偏白黏沙土,厚26厘米;第五层为黄褐色黏沙土,厚42厘米;第六层为灰色黏沙土,厚20厘米,出土了1块灰陶片。

  刘家咀遗址对探究渠江流域先秦时期人类生活场景、文化形态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是追溯当地历史、解密古代文明的关键窗口之一。

桂花塝遗址

出土石器暗藏巴人文化

近期,还发现另一处先秦遗址“桂花塝遗址”。该遗址位于万源市井溪镇盐井坝村井溪河南岸,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该遗址地势平坦,两侧山地地势较缓,呈现出独特的地理风貌。为深入探究该遗址文化内涵,调查人员在遗址范围内进行了探孔作业。遗址北部,第一层为耕土层,棕褐色黏沙土,厚约1米,土质纯净;第二层为棕褐色黏沙土,厚约30厘米,含少量红陶颗粒、炭屑,于1.3米处出土夹沙红陶片1块。遗址南部,第一层为耕土层,棕褐色黏沙土,厚约50厘米,土质纯净;第二层为棕褐色黏沙土,厚约30厘米,含少量红陶颗粒、炭屑;第三层为棕褐色黏沙土,炭粒减少,土质较纯净。同时,调查人员在盐井坝村桂花塝组石院子采集了3块石器,由此初步判断,该遗址是一处先秦遗址。

  桂花塝遗址中发现的石器,有力地证明了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这一重要发现,为研究万源市古代人类活动以及巴人文化提供了关键线索,对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黄都碉楼

见证辉煌的黄表产业

达川区万家镇黄都社区院内的“黄都碉楼”,建于民国年间,原属唐家大院的防卫建筑,在当地被称作“炮楼”。

  黄都碉楼坐西向东,占地面积200平方米,采用石、砖、木混合结构,外墙是石砖,内为木结构,四方均有观察点和枪炮眼。青瓦屋面,檐口梁头塑有兽面辟邪,以祈佑宅院平安,外窗口及梁下方有泥塑花鸟、白菜图案等装饰。

  据悉,碉楼与黄表纸业有着直接联系。在古代,当地十里八乡盛产黄表纸,因产量大、质量好,商贾云集,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更为一批生产、经营黄表纸的家族积累了大量财富,故而当地被称为“黄表之都”。为防范土匪,这些家族修建了多处碉楼、炮楼等防卫建筑。如今,当地许多碉楼已被毁坏,整体保存现状基本完好的黄都碉楼便成了“黄表之都”的符号和见证。

马驿沟古道

连通南北的交流通道

 开江县讲治镇马驿沟村马驿沟古道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以前。该区域现存凉风垭—乐善桥、岩口子—新屋场、老盐店—豆山关、响水洞—大湾4条一级古道,分别通往清代梁山(现重庆梁平)、新宁(四川开江)及开县(重庆开州)3个方向,全长约1.8公里。

  凉风垭—乐善桥古道位于马驿沟村1组,全长470米,南北走向,路面由单排石板砌筑,宽度0.8米至1.2米;岩口子—新屋场古道位于马驿沟村6组,全长570米,西南至东北走向,路面由单排石板砌筑,宽度0.8米至1.2米。老盐店—豆山关古道位于马驿沟村6组,全长420米,西至东走向,路面由单排石板砌筑,宽度0.8米至1.4米。响水洞—大湾古道位于马驿沟村1组,全长330米,东至西走向,直接于基岩上开凿梯步,宽度0.8米至1.4米。

  作为一级古道的马驿沟古道,曾是古代先民南北迁徙的通道,也是秦、巴、楚文化交融的载体,在三国时期作为间道存在,于漫长的历史中,发挥着连接南北的重要作用。其石板路历经风雨侵蚀,依然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川东北地区交通、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马驿沟古道。

图源:达州博物馆

来源:达州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