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有些过去乡下人家门口随手能捡到的蘑菇,竟然贵得离谱?我是真心疑惑!上周逛市场,看到有个摊儿在卖新鲜松茸,那价格直接把我劝退:小半盒就将近200块钱。一问老板,还得趁新鲜赶快吃,过两天就不香了。我那一刻脑子里全是问号:“这不就是山里‘土蘑菇’吗,怎么跟黄金似的?”
说到松茸,小时候我其实并不认识。后来刷美食节目,看着大厨们在高档餐厅里小心翼翼现切现煎,还得用“金箔”包装、专人端上桌。再一查才知,这货在我老家云南、四川、东北等地,多得有点泛滥。小时候亲戚去采山货,还经常嫌弃它腥味重,不怎么爱吃。没想到现在都成了“山珍”,吃顿地道的松茸火锅直接上千块。再一问身边朋友,大家也都叹气:“小时候咱吃的是蘑菇,长大吃不起了。”
松茸到底神奇在哪?我查了查,这玩意可不是普通蘑菇那么简单,被称为“菌中之王”,全世界可食用野生松茸的产量非常有限。据说松茸只生长在无污染、海拔高、气候湿润的原始林地,而且只在每年七八月雨后冒头。人造温室啥的根本没戏,不像杏鲍菇、香菇能大棚量产。也难怪,总觉得它带点“仙气”,而且生命周期极短,有网友甚至形容“48小时风味尽失”,一采回来,不赶紧处理就发苦发黑了……
那为啥现在咱们老百姓都吃不起?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是稀缺性。
真心不夸张,采松茸要靠天吃饭,有时候雨水多才能收成好。生长环境太挑剔了,产量本来就少。松茸不像草菇、口蘑,撒点菌种哪都长,一年一遇的山货,不涨价才怪。再加上各地都把原生态当宝,这些年旅游、媒体炒得热火朝天,越发显得“高逼格”。
第二嘛,保鲜期忒短。
听说新鲜松茸离开土壤不过两天香气就散尽,表层皱皮、甚至长斑,再牛的冷链也救不了,商家损耗率高得吓人。运输冷藏,从深山老林到大城市,时间和成本全得算进去。你想吃到“第一口鲜”,市场摊主直接摆明了:“贵点你买回家还是头口香!”
第三也藏着营销惯性。
这年头,愿意花大价钱体验“野生味道”的中高端食客不少,酒店餐厅都按“山珍”卖,必然推高了终端价格。还有收藏控、爱打卡的网红们,会专门等上市就预定,进一步抬高价格。你说普通老百姓天天看流口水,哪还舍得天天吃呀?
价格的事儿聊完,回头说说体验。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成都朋友家蹭饭。她家做松茸鸡汤,一开锅满屋子全是菌菇味还有点栗子的清香,入口那个“滑”是真没得说。自从她拿出镇宅“新鲜松茸切片蘸酱油”,我才明白传说中的“入口弹牙、回甘悠长”真不是吹的。只是——我们仨人坐一桌,主菜却只敢分给每人一小块。朋友悄悄说:“这种好货一年就吃这一次,贵得牙疼!”与之对比,超市冷柜里动不动才十几块一包的杏鲍菇、香菇也能炒出香气,唯独没有那种“刚挖出来、带着松林气息”的新鲜冲动。
其实,有时觉得贵也不全是坏事。高价背后的,有资源保护的考虑,也有整个流通损耗的现实。如果松茸像豆腐、蘑菇那样工厂化,也许我们再也吃不到山林里那一缕纯粹的土香了。最起码,物以稀为贵嘛。
那经济点怎么玩松茸?
我个人建议别追求“全切全炖”,而是买小点的,用来配菜提香更划算。比如蒸蛋羹时撒几片松茸、或者用小块煲粥,味道立马鲜上天。我试过一次网上买的冻干松茸,虽然没现采的鲜美,价格友好多了,而且泡发后还能吃出点林间气息。也遇到过拼夕夕“超低价新鲜松茸”,收到一看,缩水发黑、气味大减,结果炒出来还不如普通蘑菇来得满意,所以真心提醒大家,千万别贪图便宜。
说到选购,有点小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现场买看色泽——新鲜松茸表面泛着奶白色和浅褐,菌盖紧实发亮,底部没有溃烂。
闻气味——带有清凉、混着坚果和森林土壤的独特香气,太腥或发酵味的多半不新鲜。
体积别太贪大——小只更嫩,特别是那种小手指粗细的,网上说最适合火锅或者清蒸。
袋装冻干有的能用来煲汤、烧粥,性价比不错,别迷信贵就是好。
想给钱包省事,建议还是看清来源。山货要认国内优质产区(比如云南、四川等),避免被无良商贩用老化、湿水货当头口新鲜价卖。遇上靠谱商家或朋友团购,搭伙买点尝个鲜就行。
最后说点心里话——现在蘑菇涨价,很多人怪商家,其实整个供应链压力都大。农民想多挣点,市场倒手嫌毛利低,消费者又想便宜新鲜,这是各方博弈的结果。网上还流行吐槽 “松茸鄙视链”,有的人因为吃得起“头茬货”觉得骄傲,有的人只敢买点头菜边角料做汤取个味……我觉得没必要卷。蘑菇嘛,解解馋、解解乡愁,吃的是记忆和季节性。
总归一句话:“不要为了凑热闹吃,偶尔尝个鲜、会生活就够了。”下次市场遇上高价蘑菇,不妨掂量一下自己的钱包,再想想今年的山林是不是刚好为你预留了一份美味,吃得到是一种幸运,吃不到也别太哀伤。毕竟,我们只要一口“食在当季”,平价蘑菇同样能炒出生活烟火气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