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圈的“照妖镜”终于来了!就在 4 月 28 日,教育部点名严查一堆国外院校学历认证的消息如同一道惊雷,在留学圈中炸响,令无数人拍手称快。这一举措,宛如给原本混沌不清的留学圈投掷了一颗威力巨大的“公平炸弹”,那些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海外学历的人,瞬间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



从 2021 年开始,连续七批加强审查名单的发布,犹如一次次响亮的警钟,不断警示着留学圈中的不良现象。而到了 2025 年,《学位法》的正式实施,更是彰显了国家整治“注水学历”的坚定决心,这种决心愈发清晰可见,不容置疑。



就拿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公告来说,此次被重点审查的法国巴黎东部高等教育集团和欧洲管理学院,在过去,“一年制硕士”认证数据异常的情况大量涌现。甚至有学生实际出境时间不足半个月,却能轻而易举地拿到学历,这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这类案例的背后,隐藏着一条错综复杂的灰色产业链。中介机构如同狡猾的猎手,把菲律宾、蒙古国的私立大学精心包装成看似诱人的“低价速成”项目。他们利用国内部分人对“海归”身份盲目的崇拜心理,大肆收割动辄数十万的高额学费。



以蒙古国某私立大学为例,其中国留学生在一年半的学制里,仅仅在当地停留了 15 天,其余时间都在国内上网课,最后竟然能够拿着所谓的“全日制硕士”文凭回国考公务员。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监管方面存在的巨大漏洞。

过去,学历认证主要侧重于检查材料的真伪,对于实际的学习质量却难以进行有效的核实。中介机构甚至肆无忌惮地教导学生伪造出入境记录,利用疫情期间的网课政策漏洞,批量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的“假海归”。相关数据显示,仅仅在 2022 至 2024 年这短短几年间,香港大学就查出了超过百名使用假学历进行申请的学生。更有甚者,有人花费高达 38 万来伪造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凭,从而混进港大商学院。



教育部此次出手,可谓是精准打击,直击三个关键环节。其一,强化出入境记录核查,彻底堵住了“人不出国拿学历”的漏洞,让那些企图蒙混过关的人无处可逃。其二,将认证周期延长至 60 个工作日,对课程设置、语言能力、毕业要求等六个方面进行深度审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问题的角落。其三,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即使之前通过认证的院校,一旦发现有违规行为,立即将其列入审查名单。

比如泰国格乐大学,曾经是被中介机构热推的“保过”院校。然而,由于大量学生成绩单异常,最终被列入审查名单,导致上千人无法通过认证,他们的留学梦瞬间破碎。



这种严厉的整治行动,对两类人产生了最为显著的影响。一类是那些妄图走捷径的投机者。南京就有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位家长花费 70 万,通过中介伪造材料让孩子入读香港大学。结果仅仅一年之后,孩子就被退学,不仅 70 万的巨额费用打了水漂,还被列入了学历造假的黑名单,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另一类则是部分被蒙蔽的普通家庭。河南的张女士便是其中的受害者,她花费 20 多万读蒙古国某私立大学的硕士,满心欢喜地回国后,却发现学历无法认证,既不能考编,又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相关数据表明,东南亚博士回国后,平均月薪竟然不足万元,远远低于当初的预期投入,性价比严重失衡。这一残酷的现实,让那些企图通过留学获取高回报的人如梦初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