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兰是个六十出头的老太太,做了三十年保姆,手脚麻利,嘴巴又甜,带孩子带得有一手,烧菜做饭样样拿手,尤其那道红烧肉,软烂入味得不得了,连吃惯大餐的雇主都赞不绝口。
五年前,她在林家做了三年工,伺候着林太太坐月子,一手带大了林家的小宝,感情特别深。那会儿林太太刚剖腹产,整个人虚得像纸一样,是张玉兰日夜陪着,端水喂饭、洗头擦身,一点一点给她补回来。小宝夜里哭得厉害,张玉兰不忍心叫醒林太太,自己抱着孩子在客厅一坐就是一夜。
后来小宝三岁上幼儿园了,林家也请了钟点工,张玉兰才离开。临走那天,林太太拉着她的手红了眼圈,说:“玉兰姐,我们是亲人,不是雇佣关系。以后你有事,一个电话,我一定到。”
张玉兰也是个念旧的人,听了这话,心里那股暖意啊,别提多真切。
这一别就是两年。
直到前段时间,林太太突然打电话给她,说公公林老爷子身体不大好,吃什么都说没味,让她来搭把手,烧几顿饭开开胃。
张玉兰二话不说,拎着菜刀、围裙就来了。
林老爷子已经八十多了,骨头架子干瘦干瘦的,头发白得像雪,一坐下就不怎么动,眼神也有点呆滞。林太太说他这半年老是胃口不好,医院也查不出啥大病,就是整个人一点点在“缩着”,像灯油快尽了似的。
张玉兰心疼得不行,想着要不做几样补品汤,再把以前那招牌红烧肉整出来,兴许能让老爷子胃口好点。
她跑了几趟菜市场,特地买了三斤五花肉,剔去多余肥油,用她那一套独门手艺慢火焖煮,端上桌那天,林老爷子尝了一口,果然眉头一松,点头说“这肉有味儿”。
那一刻张玉兰心里那个美啊,觉得自己算是没白来。
从那天起,她隔三差五来烧顿饭,还从家里带来一些自制的腌菜、花草茶,全都是老年人养胃的法子。她不是为了钱,纯粹就是念着当初林家对她的好,想回报一点。
可她没想到,这一番好心,却把自己送进了鬼门关。
事情是这样——
某天她像往常一样去林家,给老爷子做了一顿鸡汤面,还加了点枸杞和党参。谁知道吃完没几个小时,老爷子突然呼吸急促,脸色发青,当场昏倒。
林家上下急疯了,紧急送去医院抢救,医生诊断是“急性食物过敏”,怀疑是汤里某种成分引起的。
林太太当时脸都白了:“玉兰姐,你汤里放啥了?”
张玉兰一听,脑袋一懵,连忙说:“我就放了点党参和枸杞,那是养气的啊,老爷子以前也吃过呀。”
可医院那边检测后发现,老爷子的体质近期变了,对党参产生了敏感反应,再加上他年纪大了,免疫力差,才会引发急性过敏休克。
医生一句话,林家人全傻了。
林太太哭着在走廊骂:“你怎么这么大意!你不知道我们家最近给老爷子换了调养食谱吗?医生早就说不能乱补!”
张玉兰一听腿都软了:“我、我就是想补补他的身子……我不是故意的……”
“不是故意的你就乱放?你要真把我爸弄出个好歹,你担得起吗?”
那天晚上,老爷子虽抢救过来了,但从此卧床不起,吃什么都要靠鼻饲管,整个人彻底垮了。
林家人一夜之间变了脸。
原本亲亲热热喊“玉兰姐”的林太太,冷冰冰甩出一句:“你别来了,等我们想清楚了再说。”
张玉兰拎着手提袋走出林家大门,脚步踉跄,眼泪顺着脸流下来。
她回到出租屋,整个人像掉进了冰窖。屋里静悄悄的,只剩下钟表“滴答滴答”的声音。她一遍遍地想:“我到底做错了啥?”
她真的不是为了讨好谁,也不是为了炫技。她只是想还当年一份情,想着能让老爷子多吃两口饭,能笑一笑。
她拿出手机,翻着之前和林太太的聊天记录,一条条全是嘘寒问暖。可现在,她连句“谢谢”都换不来。
几天后,张玉兰突然觉得胸口发闷,呼吸困难,被邻居发现叫了救护车。到了医院,医生说她是“情绪性心脏病发作”,加上高血压多年没控制好,差点也搭了命。
住院那几天,她望着天花板,整夜整夜睡不着。
她想,自己这一辈子兢兢业业做事,从没贪过人一分便宜,也从不怕吃亏。可到头来,最怕的还是“好心办坏事”。
她出院那天,林太太打来电话,说老爷子还在医院,暂时脱离危险,但情况不乐观,言语间带着些愧意,但也没说请她再去看望。
张玉兰只是淡淡说:“我知道了。你们照顾好他就行。”
挂了电话,她站在街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鼻子一酸,却也想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