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北京春季书市的活动现场,迎来了北京广播电视台《编辑部的故事》栏目带来的一场对谈活动,对谈的嘉宾是帅气的作者鞠海,主持对谈的是《编辑部的故事》栏目制作人、主持人李雷。鞠海与现场读者分享的是他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夹缝中的总督》。


李 雷

这本书讲的是曾国藩。这本书的名字叫《夹缝中的总督》。可能很多朋友听这个题目会略显不解,曾国藩作为一个封疆大吏,作为当时晚清的一个重臣。他怎么就处在夹缝中了?是谁夹着他呢?夹缝中有哪几方势力,会让曾国藩觉得不是很舒适呢?请鞠海老师跟大家介绍一下,夹缝到底应该作何来理解?

鞠 海

夹缝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个,它是一个时代的夹缝。就像刚才李老师说,曾国藩处于一个时代的变局当中,他已经进入了近代,开始和英国人、法国人打交道,他也开始办工厂,向外国学习。但我觉得,从整体上来说,曾国藩的思想还是停留在中古时期,他还是我们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个士大夫。他看到的有些事儿,以及他自己做的有些事儿,可能都有点不理解;第二个,他身在的位置。他处于中央和地方这样一个夹缝中,他想做很多事情做不了。比如当时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曾国藩作为一个汉大臣,他办理团练,拉起一支队伍,叫湘军,用湘军去镇压太平军。在这个过程中,他和朝廷产生了矛盾,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夹缝。朝廷有国家的一个精致的部队,比如绿营军和八旗军。但是曾国藩拉起来的类似于私人武装。朝廷既想用他,又不信任他,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夹缝。再有,他和地方官员之间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总而言之,曾国藩在做事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种种困境,把他往中间夹,就像夹缝一样。

李 雷

刚才,鞠海老师为大家解释了《夹缝中的总督》中“夹缝”是什么意思。这本书其实并不是曾国藩的传,因为如果给一个人写传,一定要从他出生时开始,他生活在什么年代,他经历了什么事情,他在一些历史境遇中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等等。鞠海老师在这本书中选择的是曾国藩,选了他一生中所遇到的五次困局。这五次困局有的完全是生死之局,曾国藩甚至在几次困局当中一度说: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想请鞠海老师跟大家说一下,为什么您在创作过程中,把焦点放在曾国藩的五次困局当中,而没有去完全的讲曾国藩的一生呢?

鞠 海

首先,有关曾国藩的书很多,曾国藩的传记也很多,我觉得我个人可能没有能力或者说自信超越前人的成果,所以我想我就不从他出生一直写到他死亡。他一生当中有几个关键点,我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在曾国藩最后二十年当中,不止一次冒出过自杀的想法,而且付诸行动也不止一次。他在一生当中与死亡擦肩而过,共有不下五次。44岁的时候,他刚带兵打仗,就遇到了一次重要的失败。失败了之后,他就要跳河自杀。他也的确跳了,而且尝试了两次,只在一个地点尝试两次自杀,我觉得他是铁了心想死。然后转过来,到了这一年年底,严格上应该算是他45岁的时候,在九江,他又遇到了一次重大的失败。他内心当中也受不了,也要跳河自杀,而且也付诸行动了。接下来的第三次,是在曾国藩大概50岁的时候,他在安徽祁门这个地方带兵打仗,受到太平军的团团围困,这时候他也感觉到非常不容易,于是又冒出来自杀的想法,叫人悬利剑于帐中,一旦遇到不测,准备随时自杀。这是第三次。第四次他不是主动自杀了,这一次是他乘船,当时太平军已经被攻克,他是去镇压捻军,在淮河上遇到了一次大风暴,把船掀翻了,他又一次遇到了生命的危机,我觉得这也是他一生当中最艰难的时刻。最后一次,大概是他60岁左右,当时天津发生了一场教案,叫天津教案,一个非常重要的涉外事故,跟英法美这些国家进行外交。曾国藩可能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或者他觉得死亡也正在逼近,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遗嘱。所以,前前后后一共有五次。

假如说,我们人的一生没有死亡的话,这一生可能就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所以某种程度上讲,死亡定义了我们人的一生。曾国藩这一生经历过五次生死,对他的影响可能也非常大。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曾国藩、观察他这一生的一个时间点。而同时,曾国藩又是晚清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五个时间点也是我们看晚清这段历史非常好的切入点,所以,我就以此为切入点做了这样的一本书。


李 雷

刚才您向大家介绍了曾国藩当时所面临的不同的境地,那么下面,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在曾国藩第一次生死变局的那段时间,整个大的历史背景,清帝国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当中。因为太平天国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不管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没办法抵挡住太平天国进攻。整个清廷的内部也有很多矛盾,还有其他国家的威胁。这时候,中国面临的整个局面是怎样的?

鞠 海

太平天国起义是晚清时期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大概是咸丰年初、道光年末,大概是1850年前后,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开始,这个时间点距离鸦片战争1840年前后大概也就十年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概是1856年到1860年前后。大概是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点内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如摧枯拉朽般取得了胜利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太平军自身条件比较有优势。太平天国的很多将领,像石达开、杨秀清这些人都是天生的战略家,或者是非常能打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清军,为什么面对着太平军,清军就完全不行了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军事制度。清军的正规军是八旗和绿营。八旗军算是贵族,养尊处优,已经腐化掉了,战力大幅削弱,和清朝刚入关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其实八旗军在入关之后就已经开始迅速的不太行了,那时候支撑整个国家的是什么呢?绿营军。绿营军主要以汉人为主。清朝承接明代的军事制度,发展出来一个绿营军。绿营军在清早期平定全国、平定三藩,以及和准噶尔的战斗中,取得了很大的功绩。但是到了后来,清中后期之后,这支部队也不太行了,不行的原因也有很多。一个原因就是绿营军的任务非常多,不光是打仗,还有负责地方的警备,还有差役。绿营军最多时大概有60多万,但是其中三分之一要应付地方的差役,有些类似于现在的警察,甚至是押运,比如说要送一些钱或者送一些重要物资,也要靠它们。所以一大部分的兵力都被用在这些日常事务当中,还有一点,他们都得驻守在自己的汛地,简单的理解,类似于现在的派出所,都需要在各地进行镇压。所以当太平军突然爆发的时候。绿营军没有办法迅速抽调兵力来对付。还有一点,就是清朝为了防止地方上的将领造反或者做大,只在临时有事儿的时候,才会组织一支部队,从东边抽调一点,从西边抽调一点,然后从中央派出一个钦差大臣,领着这支部队去镇压。这就造成一种情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部队指挥起来不是那么自如。还有一点,就是绿营兵也腐化掉了,这个腐化并不是说他太有钱,相反,是军饷太低了。军饷太低,平时要养家糊口怎么办呢?就只能在上班之外,再做一些兼职,做一些买卖。做着做着就发现,我做这件事比我当兵还挣钱呢。所以就不好好训练了,因此,这支部队的军事能力、战斗能力就逐渐下降。


李 雷

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他利用自己的军官身份来进行权力勾兑和权力寻租。

鞠 海

是。这样的话,也会造成整个战力的下降和质量的下降。所以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和绿营兵、八旗兵不同的武装,就是团练。团练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简单来说,就是地方民兵。因为绿营兵的兵力不太够,为了保卫家乡,地方上的一些有志之士,平常就会组织一些乡兵进行团练。地方上的民兵对正规军进行武装上的补充,起这样一个作用。曾国藩在当时是应皇帝的号召在地方办团练,所以他当时是所谓的团练大臣。但其实,湘军这支部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团练。因为一般意义上的团练只是民兵。这支民兵就是有事的时候我组织起来,没事的时候该干啥干啥,甚至还有一些地痞流氓之类的,他的战斗力并不高。曾国藩认为,我靠这支部队去镇压太平军的虎狼之师,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是打着团练的幌子,私下招募了一个军队,像现在的雇佣军一样,花高价去招募别人,然后不断训练,把这些人训练成一支专门用来打仗的部队。雇佣军就是将领去招募将领,去招募自己的营官,营官再招募下边的队长,队长再招募下面的兵丁,一层招一层。这就叫指臂相连,就像胳膊肘带手,整个相连起来,用这样一个方法建立一个新型的部队,就是所谓的湘军。

李 雷

他建立的这个湘军,钱从哪儿来?军饷谁给他开?

鞠 海

其实国家并不管军饷。因为一开始曾国藩的想法是出乎皇帝意料的,他没想到要办这个事,所以军饷就自筹了,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筹。一开始是让别人捐钱,让那些大户来捐,强迫的或者半强迫的,所以还得罪了很多人。后来,曾国藩觉得这个方法不太靠谱,就另想其他办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办理厘金事宜,简单的理解就是商业税,靠这种暴力机关在一些关卡设立这样的一个关,然后,商人通过,就要抽成抽厘,这是当时军队一个很重要的补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就是皇帝虽然不直接给钱,但是会给一些权力,比如盐引,我给你,你也可以用来抽成。所以逐渐就筹集了一些军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