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座买美容电器,在箱根泡温泉住老牌旅馆——如果你也曾在国内社交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旅游分享,大概能感受到,如今的中国年轻游客的“赴日消费图鉴”正在悄然变化。
根据日本观光厅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访日外国人消费动向调查(初步报告)》,今年1月至3月间,访日游客在日本共消费了2.27万亿日元,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贡献了约5443亿日元,占比24%!
这不仅显示出中国游客在疫情后的强劲回归,更特别的是,中国人仍是“买买买”方面的主力军,在购物支出上位居各国游客消费榜第一。
只是相比疫情前,中国游客的脚步不仅停留在免税店与电器行,更踏入了日式旅馆的榻榻米、走进了日式澡堂的池子里,旅游不再只是景点打卡清单的执行,而是“深度体验”和“情绪价值”的捕捉。
28岁的李明,是一位常年关注潮流与科技的上海白领,在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担任市场经理。这个春天,他和三位好友飞抵东京,开启了5天的“兼容传统与潮流”的日本之旅。
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对日本有种天然的好感。小时候是动漫,后来是无印良品、优衣库,再到如今的美容科技和日式民宿,感觉总有新东西吸引我们。”
在银座,李明一行人购买了最新款的美容仪、美发器和按摩设备,总消费超过20万日元。“这些产品在中国虽然也能买到,但款式不一定更新,而且来日本现场试用、现买现带走,更有安全感。”李明指出日本制的美妆电器让他觉得“技术靠谱,外观也好看”。
行程的后半段,他们前往箱根入住了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温泉旅馆。榻榻米房间、穿浴衣泡汤、在私人包间中享用怀石料理,这一切让他们大为惊艳。
“中国当然也有温泉,但像日本这样讲究细节的待客方式,确实让人舒服。”李明还把旅馆的晚餐和晨间露天风吕分享到朋友圈,“留言的朋友都说我好会玩。”
旅途中他个人还为化妆品和时尚单品支出了超过15万日元,其中不少是“日本限定款”或“无法网购到的限定版”。他笑着说:“下一次,想去京都试试穿和服。”
李明的故事来看这并非个例,观光厅的数据显示,如今外国游客在日本的支出已不再集中于“买东西”——虽然购物仍占29.3%的比例,但住宿(33.4%)和餐饮(22.5%)的比重正逐渐提升,说明越来越多的旅客愿意为“体验”买单!
在不同国家游客中,也浮现出不同的消费倾向。
比如,澳大利亚游客更注重文化深度体验,而像李明这样的中国旅客,则更倾向于“传统与潮流的结合”:白天沉浸在原宿街头的时尚潮流文化中,晚上又回到传统日式古风旅馆里寻找静谧。
这种变化,对日本旅游业者来说是一次提醒——“中国人不只是来购物的”。他们开始在内容设计上加入更多文化与情绪层面的服务,比如:带着外国人体验茶道、花道、甚至在温泉旅馆中加入外语导览与文化小卡。
在谈起“日式服务”的吸引力时,李明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这里的服务,并不只是专业和高效,更像是用温柔传达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或许正是日本“おもてなし”(omotenashi,待客之道)最打动人的地方——它不是规训,而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情感传递。
随着全球旅游趋势回暖,中国游客的出境需求也逐步回升。而在选择目的地时,像日本这样既能提供高质量商品,又拥有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服务体验的国家,无疑更具吸引力!
当然,若想实现从“游客数量增长”向“品牌黏性建立”的转变,日本的旅游服务业亟需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游客的消费心理:他们早已不再只是追求性价比的买家,而是越来越重视情绪价值与文化共鸣的体验者。
毕竟,一场“便宜”的旅行也许转瞬即忘,而一次“让人动心”的深度体验,才真正能让人念念不忘、愿意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