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事专家康斯坦丁·卡拉切夫,曾以一贯犀利的视角指出:“中国既非俄罗斯的盟友,也非真正意义上的伙伴,两国关系本质是利益驱动的务实合作。”
这种观点虽略显尖锐,却道出了国际关系的本质规律——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国家间的互动往往以利益为轴心旋转。
中俄关系的发展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和苏联的关系降到了冰点,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两国都处在相互敌对的状态中。
自从中苏交恶以后,苏联那边不仅撤走了援华的专家,甚至撕毁了原本签订了的合同,而且还时不时在边境上搞些小动作,挑衅意味十足。而我国也是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威胁。
那些年,中苏的两国边境部队始终绷紧了神经,都在互相防范着对方。彼时两国之间的气氛,真的是剑拔弩张,感觉一场大战随时都可能爆发,双方的关系就这样僵着,互不相让,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时间推移,国际形势变化,中苏两国的关系才得以缓和,从而走出了那段敌对的状态。
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主动提议,愿就边界问题和中国进行谈判,这一微妙信号被中国捕捉,很快便得到了中国方面的积极回应。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出“新思维”外交政策,进一步释放缓和和中国关系的信号,并通过各种渠道逐步重建和中国政府的对话。
最终,戈尔巴乔夫成为了自1959年以来,首位访华的苏联领导人,双方自此正式结束敌对状态。此后两年,两国就边界争议达成阶段性协议,贸易额快速回升。
到了苏联解体前夕,两国边界东段协定签署,为后续关系平稳过渡奠定基础。这场跨越十年的破冰,既源于两国战略需求的契合,也离不开中苏两国领导人对时代潮流的精准把握。
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其实,在俄罗斯联邦成立之初,中俄双方对未来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都有点摸着石头过河,毕竟国际形势变化太快,大家都得重新适应。
由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是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巨型国家,因此当时的中国很愿意与俄罗斯建立良好的关系。
而俄罗斯也表现出了继续合作的诚意,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俄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密,两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贸易额也在逐年攀升。
到了2019年,中俄两国更是正式确立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标志着双边关系迈入新阶段。
在确立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后,中俄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往来变得更加频繁,到了2023年,在俄乌战争的背景下,两国的贸易额仍然突破了2401.1亿美元大关。
中俄军事合作的深化与边界
近年来,中俄两国在军事领域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从2014年开始,两国海军每年都会举行联合军演,而且演习复杂程度还做逐年提升。
2022年的中俄联合军演中,两国投入超过10万兵力,演练科目包括陆海空协同作战,参演区域横跨多地,展现了双方在战略协作上的默契。
这一次的联合演习,不仅规模宏大,场面壮观,而且两国军人配合得也是相当默契。通过这次军演,不仅提高了两军的作战能力,还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在技术合作方面,中俄两国形成了互补关系。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电子元件大幅增加,中国则向俄罗斯购买了一些先进武器装备。
不过,中俄双方核心技术的深度共享仍有保留,俄罗斯的苏-57战斗机和高超音速导弹至今未向中国出口,而中国在采购俄制武器的同时,也在同步研发国产替代型号。
事实上,很多中国自研的武器,在性能上一点儿也不比外国的差,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说明中国在军事技术上也有自己的底气,不会完全依赖别人。
需要指出的是,中俄关系本质至今仍然是“战略协作而非军事同盟”,这种合作始终保持着“互补不绑定”的界限。在很多方面,双方既合作同时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中俄这对“邻居”的关系,堪称国际关系的典型样本,从能源贸易到联合军演,中俄双方在战略领域不乏高调合作,但在很多议题上,又时常显露立场差异。
如今的中俄关系,既非传统盟友关系,也非单纯利益交换,而是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理性选择。
中俄两国关系的实质
卡拉切夫关于中俄关系的论述虽然直白,却揭示了两国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前中俄关系的构建遵循着典型的现实主义外交逻辑,核心驱动力源于双方的共同利益诉求,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同盟义务。
中俄两国绵延四千三百公里的共同边界是不可更改的地理事实,这种客观存在的地缘格局,正是中俄两国合作的前提条件。因此,中俄两国之间的合作对彼此都是有利的。
中俄双方的这种务实导向的合作模式,恰是国际关系中“利益优先”原则的生动体现。
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这种务实合作并不意味着无条件支持。俄罗斯对华政策的调整,始终遵循着其地缘政治布局的深层考量。同样中国在处理对俄关系时,也始终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置于首位。
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俄的合作也面临挑战。特别现在西方国家仍然在对中俄进行持续施压,这很可能在某些领域对中俄两国形成掣肘。
只要中俄之间能够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大国特色的新型合作道路。这种以利益为纽带的相处模式,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为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2015-06-27:俄罗斯专家坦率回应俄中关系敏感问题
环球时报:2019-06-06:环球时报:沉溺地缘政治视角无法看懂中俄关系
中国新闻网:2021-10-22:中国外交部:中俄两国不是盟友,胜似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