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国民党的特务系统里有两大集团,一个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这是由国民党党务部门控制的特务机构,具体由陈果夫、陈立夫,朱家骅,徐恩曾和叶秀峰等人负责。一个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这是国民党军队的掌控的情报机构,具体负责人是戴笠、毛人凤和唐纵等人负责。



我们拍摄的有关影视作品基本上都以军统为背景,提及或者出现的高层都是以戴笠和毛人凤为主,而对于接替戴笠出任国防部二厅厅长兼保密局局长郑介民却很少提及,在《潜伏》里也就是吴敬中提了一句就没有下文了,可在军统内部郑介民却是大鼎鼎,戴笠一直到死也只是少将军衔,中将军衔还是死后追授,毛人凤最高军衔也只是中将,可郑介民却是蒋介石整个特务系统中军衔最高之人,二级上将,这在国民党特务系统里是唯一的存在,作为军统三巨头,戴笠最晚,是黄埔六期,毛人凤是黄埔4期, 而且这两个人都没有毕业,毛人凤是生病了,戴笠是急着去东北搞情报去了。而郑介民是黄埔二期生,在民国特务系统中,也是唯一的存在。

郑介民,原名郑庭炳,家境还算可以,因参加孙中山组织的琼崖民军被通缉,逃往马来西亚,在报社当了编辑。在27岁时,听说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招生,于是,马上与同乡一起报名,于是成为黄埔第二期步兵科的学员,由于成绩优秀,他却被选中去苏联中山大学留学,专门学习攻读情报专业。当他得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立即要求回国,而且全力支持蒋介石行动,因此也得到了蒋介石的器重。



由于能力过人,郑介民被蒋介石选在身边担任了侍从副官,专门从事情报工作,从此之后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多年的情报工作。

1929年1月,他开始与戴笠一起去各反蒋阵营中做策反工作,郑介民自告奋勇去策反驻军在武汉的桂系的李宗义,要知道,这李宗义是李宗仁的族弟。最终,郑介民成功策反了李宗义麾下桂系的几位高级军官,包括桂系15师的政治部主任,在“蒋桂战争”爆发的时候,这些人突然投靠了蒋介石,致使盘踞在湖北的十余万桂军倒戈,蒋介石几乎兵不血刃地夺取了武汉。



而戴笠就没这么幸运了,他去了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倒腾了半天,却是一无所获,回到蒋介石身边后,郑介民出任参谋本部的上校参谋,这时的郑介民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是远高于戴笠的。

但1932年,蒋介石成立中华民族复兴社时特务处(军统前身),戴笠和郑介民都在“十三太保”之内,可最后却是戴笠当了处长,而郑介民只担任了个副处长,自认为能力和资历都高于戴笠高的郑介民,对于出任戴笠的副手自然是心中不甘。



蒋介石之所以看重,就是因为戴笠强有力的组织和行动能力,作为特务组织的最高首脑人,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是第一位的,而业务能力反而是次要的。在这一点上,蒋介石还是颇有眼光。

“淞沪抗战”后,第十九路军奉命开赴福建,郑介民通过各种关系,策反了蔡廷锴手下第一主将,他的大师兄,黄埔一期出身范汉杰,就此使得“闽变”迅速失败,郑介民在这次行动中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1933年郑介民担任了复兴社华北区的区长,他亲自出马组建一个刺杀小组,包刺杀了投靠日本人的原北洋军阀张敬尧,这也是他最为出彩的一次行动。1934年,郑介民前往欧洲考察,他亲自拜访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回国后被任命为参谋本部的少将处长,继续协助戴笠加强特务处的情报工作。

随后郑介民受蒋介石的指派,花重金收买了陈济棠的空军部队,并策反了大批高级军官,致使“两广事变”发生不久即宣告失败,陈济棠无奈之下只能通电下野。



全面抗战爆发后,郑介民以参谋本部第二厅第三处处长,兼任军统局主任秘书,主管对日作战的情报工作,1939年9月,郑介民进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1940年,郑介民晋升为中将,因曾在苏联留学,又兼任了“中苏合作情报所”的副所长。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马上向东南亚地区发动了进攻,香港岌岌可危,蒋介石意欲派遣郑介民前往香港,但郑介民分析称香港不久就会沦陷,但蒋介石不听,于是郑介民托病不去,引发蒋介石的不满;然而,香港很快就被日本人攻占,也证实了郑介民的先见之明,这也让蒋介石对他高看了一眼。



1942年,郑介民担任盟军新加坡军事会议代表,当这一战区盟军的最高统帅要坚守新加坡时,郑介民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新加坡绝无坚守的可能,只能集中兵力,退守马来西亚,可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而后来形势的发展,都印证了郑介民的先见之明。接着,他又被蒋介石指定参加了重庆举行的中美联合参谋会议,担任情报方面的联络工作,后来,他被派到了印度等地,协调中方与盟军联合的对日作战。虽然郑介民没有直接指挥过部队作战,但郑介民的军事素养和战略眼光是值得称道的。

1943年,郑介民跟随蒋介石参加了“开罗会议”,负责蒋介石的安全及保密工作,1944年,又兼任了东南亚盟军的联络官,神奇的是,他预判到盟军将在诺曼底登陆的战略部署,让美国人大为惊奇。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郑介民担任了“赔偿委员会”的委员,国共内战开始时,他同叶剑英和美方人员一起,任军调处执行部国民党方面的代表。戴笠死后,军统改组为“国民党中央保密局”,郑介民在以退为进的毛人凤支持下,当上了保密局长,但是,他的领导能力是远不及戴笠的,郑介民掌管军统,但是毫无建树,二者之间能力形成了一个最鲜明的对比,这也导致了保密局在整个解放战争中,不仅碌碌无为,也没有大的发展。

毛人凤之所以支持郑介民成为保密局长,首先就是在资历上,他与郑介民就不是一个层次,在蒋介石的信任程度上,也存在着差距,但是,毛人凤知道郑介民的能力不如他,所以干不长,果然,两年后郑介民就被调任为国防部常务次长,毛人凤继任了保密局长。



他有着精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极其喜欢钻研军事谋略,有着极为敏锐的政治头脑,他是军事情报专家及军事谋略家,也是一位军事理论家,这在国民党中是公认的。

郑介民国民党军中有一个特点,就是“惧内”、他对于媳妇柯漱芳已经到了畏妻如虎的地步,这里面关键是柯淑芳的家庭背景不可小觑,她的父亲做官母亲是商人。柯淑芳为郑介民生下了八个子女,所以郑介民一生也没有任何绯闻,这在军统内部也是极为少见的。蒋介石败退台湾后,郑介民改任“国防部参谋次长”,1954年,他又被任命为任“国家安全局局长”,并晋升二级陆军上将,成为国民党特工系统中唯一的上将,但却没有任何实权,不过是位高权不重。



1959年,郑介民在台北去世,时年62岁,蒋介石亲临悼念现场,并颁发了褒奖令,追授其为陆军一级上将。

郑介民这个人理论知识足够,在军事理论方面无可挑剔,这人绝对大家,但是蒋介石就一直不让他掌兵,无论任何时候蒋介石对于郑介民这个人都是表示信任的。但为何不让领兵实在是难以理解。

郑介民作为一名长于谋略而短于实操的特务头子,他并没有太多直接和显眼的血债,在国民党军的高级战将中,黄埔前两期占有很大的比例,极少有人从事特务工作,郑介民是唯一的一个,以他的军事能力如果直接部队也许会有另一番局面。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