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真是个有意思的事情,尤其是收藏自己小时候曾经用过的东西,而现在又不再生产的,确实能让人感受到岁月的蹉跎。



比如我整理的这些供销社时期的老物件,是很多人年轻时候的必需品,但现在,他们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第一个是80年代的图章,那时候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文盲,也不会写字,为了签名方便就找人刻了个私章。后来随着大家伙都接受了9年制义务教育,私章就慢慢被淘汰了,也只有公司法人才会刻私章。



第二个是锤球,主要是建筑工人用的。那时候的泥瓦匠砌的还是红砖,当墙砌到1m高的时候,泥工就会用锤球来测量一下,看看墙有没有砌歪了。



第三个是加座,那时大家伙都没车,如果要带两个以上孩子的话,就必须要在28大杠的横梁上再加个座位。这个座位可以绑在车把和骑车人的中央。一般来说都是老大坐在自行车后座,老二坐在加座上。



第四个是小时候坐过的摇摇车,和现在扭扭方向盘就能跑的摇摇车不一样,这种车是木匠手工打造的,商场里根本就买不到,很多时候都是从大集上去买。这种车跑起来非常费力气,不过也起到了锻炼孩子腿部力量的功效。



第五个是缝纫机,是当年结婚时必须配备的三大件之一。有时候人也有意思,几乎所有人都能缝得一手好针线,尤其是家中的毛衣和裤脚,都是女人给制作的。



第六个是遮眼罩,主要是农村人用目的是为了遮住牛眼,让牛干活的时候就不用催促,会自己转着圈走。



第七个是小人书,由于当时很多人的文化知识水平还不高,所以国家就召集了大量知名画家为小人书创作插图。比较知名的小人书如三国志系列,西游记系列到现在都鼎鼎大名,如果品相完整可是卖价不菲的。



第八个是铁熨斗,那时候大家都有炉子,只要把熨斗吊在炉子上面加热大约10分钟左右,就可以当熨斗来用了。



当然这个火候必须要掌握好,要是太烫了的话会导致衣服损坏。使用的时候衣服一定要是湿的,然后熨斗在上面烫,就有一丝丝热气冒出来,小孩子最喜欢看这个。

第九个是纺织机,是纺线的时候用来分线的,我小时候好像在我奶奶的头上看到过这东西。听我奶奶说,这是她缠脚使用的东西,但我到现在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把这玩意放在她头上,也可能是我记错了。



最后一个是磨刀匠人招呼人的工具,费了半天劲才在网上找了这张很不清晰的图。这个工具上面的板子是可以活动的,拿在手上甩来甩去就会发出很清脆的响声,人们听到响声就知道磨菜刀的来了。



不过现在大家伙菜刀坏了之后,一般就是直接换个菜刀。而且就算想磨,一是自己不会磨,另一个是,已经难以找到磨菜刀匠人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