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尤其是在当今世界,这种现象层出不穷。如果要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个人或者是一件事情亦或者一个国家,仅仅用成王败寇,就容易产生偏移,而这种偏移如果再加点意识形态的话,那么就距离事实相去甚远了。就比如说苏联,在苏联没有解体之前,对于它是一种评价,虽然有失偏颇,但也算客观全面,因为它的对手有评价,它的盟友有评价,第三世界对它也有评价,种种评价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苏联。然而当苏联解体后,这些评价渐渐的因为舆论战的原因逐渐九九归一,这个时候如果你是第一次听到对苏联的评价,就显得不客观了。
这种不客观逐渐的因为曾经的对手美国已经实现了一超的地位,逐渐的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仿佛苏联成了邪恶的代名词,而在影视剧作领域,关于苏联的作品中,已经再难寻找真实的苏联了,主流影视作品中所看到的苏联无一例外都是负面形象,因为要跟苏联的解体相匹配,如果苏联的形象不负面,那么解体就没有合理性了,美国自然也不会成为正义的化身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亲爱的同志》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本片取材于曾经的历史事件“新切尔卡斯特事件”苏俩当局在这件事情中下令开枪,很多工人因为罢工游行被杀,这也是苏联历史上一个负面事件。本片聚焦的人物核心在于当时的城市的管理委员会的一个女性委员,它的女儿参加了这次罢工游行,且后来神秘失踪,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她目睹了当局对于工人的武力镇压后,曾经坚持的信仰就此破灭了,后来找到了女儿,她并没有重新建立起来信仰。
本片采用的4:3比例的画幅很容易将观众们带入到曾经的这一流血事件当中,而本片的意义并没有显得那么高大上,它依旧是打折还原真相的幌子实现抹黑苏联的目的。这一事件本身是负面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影视作品本身的一种意义也在于揭示那些曾经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但两个毫无疑问加起来就有些疑问了。疑问就是,在苏联解体后的影视领域,我们还能找到苏联的正面形象吗?我们还能在西方的作品中找到苏联的正面形象吗?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再去通过这种类型的影片去批判苏联的意义何在呢?是不是就成了先射箭后打靶,这可不就成了百发百中。这样去打着客观公正还原历史的旗号,实际上却行的是意识形态的事实,就这样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客观公正独立的影视创作者,这就显得贻笑大方了。
而现实当中,我们所看到的影视创作作品更多的是传达着一种意识形态,尤其是进行了几十年的全球化大潮之后,影视作品本身遵循的已经不仅仅是全球各方的话语权了,而仅仅是西方讲英语的各国尤其是美国的话语权。在这样的单一的话语权体系之下,本片还有意义吗?
当然,你可以说本片至少让我们知道了曾经的苏联的一个负面的事件,这毫无疑问,因为这对于已经没有了的苏联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苏联已经成为了历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任何对于苏联的批评都是没问题的,你可以像本片这样采用种种技巧来完成对于苏联的批评,因为苏联不会站出来说一句反对的话。但也因为如此,本片所带来的批评已经没有意义了。
《亲爱的同志》采用的是一个食利阶层视角来还原这件事情的,这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手法,我们可以看看在我们自己的舆论场,任何当事人现身说法的时候,是不是可信度会增加,即便是他所说的是谎言也无所谓。在国际舆论场上,我们时常会看到华裔的或者是有中国血统的所谓的记者来抨击我国政府或者是我国政党,为什么不用白人来报道一些事情,因为白人报道敌对国的负面难免被认为是意识形态攻击,然而华裔报道很好的消弭了这个观感,这就是为什么苏联解体后,大批的苏联创作者创作此类的作品会被扶持。
因为没有什么比得上让当事国的人自己说自己国家的负面来的爽快了,曾经的经典影片窃听风暴》不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证吗?本片的实际意义与之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无非是再从普通的既得利益者视角来批判苏联的邪恶。一边达成对于苏联的全方位批判。
但是人们往往在这样的批判中容易忘记一个事实,那就是冷战是美苏双方的争霸,因此并不存在美国是绝对正义的,苏联是绝对邪恶的。竞争的双方都有自己的黑历史,然而在冷战结束后,我们能看到美国的CIA曾经的全球暴行吗?不会的,我们只会看到苏联的黑历史被一个一个的全方位展示,然而美苏争霸这一客观事实却再也看不到了,这就是影视剧作意识形态化的最终结果。但这个结果却没有电影人敢说。
你好,再见